在圣地亞哥完全免費的旅游勝地如下:
*前往圣地亞哥的許多海灘(San Diego Coast Line),全部免費向公眾開放,游泳,沖浪等各種海上運動。玩沙子,收集貝殼或海灘曬陽光。
*前往La Jolla 灣( Lo Jolla Cove),看到大海上壯麗的日落。拉霍亞灣是世界上最壯觀的自然景觀之一。
*參觀圣地亞哥市中心的海港村(Seaport Village)免費娛樂,悠閑地散步和逛街。您可以掛在草地上,看著許多海中駛過的游艇和船只。
*穿過16? 英里長的古老的瓦斯燈街區(Gaslamp Quarter )漫步在圣地亞哥市中心,觀望兩旁本世紀維多利亞式建筑,家精品店,藝術畫廊,專賣店等等。
*沿著教堂灣公園海灘(Tecolote Shores of Mission Bay Park)放風箏,一個4600英畝的水上公園旁的海岸草地上,在這里,可遠離樹木和高架線,親朋好友聚在一起借著海灣的微風放出五顏六色的風箏。
*您可以免費于周日下午2點鐘到巴爾博亞公園的Spreckels管風琴戶外音樂館( Spreckels Organ Pavillion in Balboa Park)雅座而坐,聆聽各種音樂會。管風琴館配有一架子世界上最大的戶外管風琴,自1914年公園開放的同時就成為圣地亞哥標志性建筑之一,管風琴被萬千藝術家演奏過不知多少首經典名曲。
*參觀老城區(Old Town),見證圣地亞哥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生活。客人還可以免費漫步走過舊城區的歷史建筑,包括鐵匠鋪,西利馬廄,斯圖爾特家,Estudillo 眾議院和還健在的最古老的圣地亞哥校舍。
*免費沿著教堂灣公園(Mission Bay Park)的許多小徑騎自行車或慢跑,分享超過20英里長光影交錯的海岸線,進行鍛煉,沿徑看規劃籌建中的風景秀麗新Trolly車站。
*免費參觀丘拉維斯塔一個150英畝大的美國奧林匹克訓練中心設施(Olympic Training Center in Chula Vista),包括訓練場、軌道,運動員宿舍和Otay Mesa 湖水庫。通過導游旅游每周六上午11:00,自游每日上午9:00開始,晚上4點結束。
*在巴爾博亞公園外東南側免費參觀魯本.艦隊科學中心(Reuben H. Fleet Science Center),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三在中心可遙望星空。圣地亞哥天文協會建立了巨大的望遠鏡,提供人們在“夜空中”觀賞所有天上星星亮晶晶的美景。
*乘坐一小時觀光車上拉古納山(Mt. Laguna)。穿過松樹林享受清新的山間空氣鳥兒們的竊竊私語。
*來圣地亞哥及時地免費地與朱利安旅游區(Julian)握個手,這個擁有百年歷史的淘金小鎮,依著Cuyamaca 山腳。你可看著免費地圖自導自游,瀏覽該地區的歷史遺跡,然后享受農家自制的蘋果派 – 好一個朱利安特色美食!
*抓住你的野餐籃,前往多利松州立海灘( Torrey Pines State Beach),邊野餐邊看著滑翔機充滿風華勇氣翱翔上下,海岸風景盡顯眼底。
*59英里長的海岸線處處是風景,驅動著人們,免費游賞。
*米慎灣(Mission Bay)沿海岸進行滑旱冰,滑板或騎單游行,沿著風景如畫的灣區,欣賞3英里的海濱長廊,及太平洋海灘秀麗風景。
*沿著米慎步行路公園(Mission Trails Regional Park)游覽圣地亞哥的文化,歷史和娛樂業。游客中心內聽講解了解此處大自然的奇觀,誰曾經在此生活過等等知識。然后通過園區40英里長自然和創意并存之小徑上漫步,心情寬敞。
*免費去圣地亞哥岸邊潛水或做浮潛,驚看大海里的壯觀,和稀奇可愛的海底動物。在加州海岸,拉霍亞灣提供了比較清晰的水域,探索水下各種保護動物。
*上多利松公園山(Torrey Pines State Reserve)觀看鳥類。位于多利松州立海灘最高處,該地區除了稀有古老的托里松,雨燕,鶇鳥,啄木鳥和wrentits積聚,是一個美麗的鳥類棲息地和天然保護區。
*漫步巴博雅公園,驚嘆于它的美麗的復興時期西班牙殖民建筑。在那里,公園利用各種優勢和條件,建成了15個博物館且多數免費開放(星期二免費為圣地亞哥當地居民開放)。公園公共觀賞游覽車,戶外音樂會,停車場、觀賞植物園天天免費。
*訪問其他一些知名的博物館,譬如位于拉霍亞和市中心的兩個圣地亞哥當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San Diego),每月第三個星期四下午5:00 – 下午7:00開放。
*在圣地亞哥全縣范圍的海灘,包括科羅拉多海灘,拉霍亞海岸和米慎灣海灘,開展沙灘篝火晚會,和親朋好友愉快度過夜晚,這也是免費的。
*探索洛馬岬(Point Loma)的tidepools退潮,近觀華麗的海葵,蹦蹦跳躍的螃蟹,難以捉摸但可摸到的章魚、海蜇的手指,及其它海洋生物。
*開車上拉霍亞山頂部,到索萊達紀念公園(Mt. Soledad),驚人的360度圣地亞哥全景俯澉而下,輕輕彎曲拉霍亞海岸線向著米慎灣而去。在螺旋山(Mt. Helix)頂,圣地亞哥東縣社區的壯觀景色也一覽無遺。
*訪問安扎-博雷戈沙漠州立公園(Anza-Borrego Desert State Park ),體驗沙漠的自然美景。 600,000英畝的安扎-博雷戈沙漠公園是美國最大的國家公園,每年春天下甘雨之后,滋潤生長出成五顏六色、野花盛開的彩虹式壯麗景色。
*乘坐沿著圣地亞哥市中心海灣觀光車或者步行,27英里長的海濱特色的公園,游艇碼頭,數以百計的商店和餐館竭盡了多大的吸引力,適合各種年齡層,男女老少,童叟皆宜。
*沿東街Strand騎自行車。
*去孩子們的樂園-圣地亞哥友誼運動場(San Diego Playgrounds Kid Friendly Places)!
*海洋世界白鯨親吻。
*古老公路101巡禮-重新發現南加州精神。
*持著您保存期內南加州最好的圣地亞哥各門票折扣或免票憑據可去:
*美國加州圣地亞哥樂高樂園(Legoland California in San Diego)。
*不容錯過的各種主題公園。
*卡爾斯巴德花田。
*圣地亞哥郡博覽會。
*圣地亞哥海洋沙灘滑板公園。
*圣地亞哥59英里海岸CRUISIN)風景船游。
*圣地亞哥恩西尼塔斯斯瓦米海灘(Swami’s)。
*圣地亞哥騎自行車和賽車運動季。
*分布全縣的圣地亞哥各露天或戶內購物兼觀光廣場(Shopping Malls)。
*分布全縣的圣地亞哥農貿和觀賞市場。
*分布全縣的文化和娛樂場所,音樂廳、教堂、會所,品味音樂的同時欣賞帶著各種時代風格的建筑。
*分布全縣各處的社區公園,社區公共文化、體育、娛樂、休閑場所。
百圖不如一游, 歡迎親自來圣地亞哥!
更多旅游圣地介紹請瀏覽:http://www.bmkrab.live/press/?cat=9
(美國華文網 圣地亞哥華文網 華文風采 USChinesePress.com SanDiegoChinesePress.com)
]]>
《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同時報道稱,評選是基于學校研究、全球和地區聲譽、國際合作以及被高度引用的論文和博士學位的數量,并稱這次的排名對60多個國家的1500所大學進行了評估。
該刊物對此的報道還提到UCSD在如下學術領域的排名位置:
藥理學與毒理學(5)
微生物學(6)
生物與生物化學(8)
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10)
神經科學與行為(11)
地球科學(17)
臨床醫學(19)
免疫學(19)
精神病學/心理學(20)
動植物科學(26)
藝術與人文(28)
UCSD校方對此評選結果表示:研究是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在全世界享有聲望的關鍵。該校連續第10年獲得了其廣泛的研究企業超過1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在過去的一個財政年度,該校獲得了創紀錄的13.5億美元的研究資金用于開展研究、創新技術和開發,有利于全球社區的人類健康和救生療法。
圖為UCSD網站顯示,2018年共招收了5227名中國學生。
該校還稱,作為教育、研究、醫療和社區參與的一個中心,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在本地區也扮演著重要的財政角色。最新的經濟影響報告顯示,該校在加州的年經濟影響價值估計約165億美元,超過亞利桑那州的全年收入。
校園的進步也以招生數為標志。該校稱,自2012年以來,本科生申請人數幾乎翻了一番,入學人數增長了34%。到2028年,這所大學將成為美國最大面積的本地高校。為了滿足需求,一項耗資20億美元的建設計劃正在拉霍亞校區內外展開。然而,其影響將遠遠超出新建筑的范圍,物理、智力和文化的變革,正在重新激發學生去實驗,引發突破和創新。
有關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排名、榮譽和其他校園信息的完整列表,請訪問校園簡介。
有關《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最佳全球大學評選的更多信息,請訪問網站。
與此同時,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一直被包括ARWU和 CWUR在內的著名世界學術排名機構評為世界上最好的大學之一,這兩個機構最近都將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美國最好公立大學排名為第4。
附兩個學術排名機構 ARWU 和(CWUR)的評選對排列前十名美國公立大學的介紹:
10、北卡羅來納教堂山分校
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簡稱UNC)創建于1789年,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所公立大學,也是北卡羅來納大學系統的旗艦機構。
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下屬的Kenan-Flagler商學院作為全世界頂尖商學院之一,在美國商界、學術界都享有很高聲譽。Kenan-Flagler的會計學碩士在”公共會計報告”中排名全美第7,其會計學碩士每年95%以上的畢業生就業率最為引人矚目,研究生會計項目就業情況在Linkedin領英上排名第一。
9、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
伊利諾伊大學(英語:University of Illinois,簡稱UI)創建于1867年,是美國伊利諾伊州的一個大學系統,也是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公立大學系統之一,在全世界享有盛譽。伊利諾伊大學包括厄巴納-香檳(Urbana-Champaign)、芝加哥(Chicago)、斯普林菲爾德(Springfield)三個校區。厄巴納(UIUC)是伊利諾伊大學的旗艦,是美國頂尖的綜合性一流研究型大學,是美國“十大聯盟(Big Ten Conference)”創始成員和美國大學協會(AAU)成員,被譽為“公立常春藤”,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及密歇根大學并稱“美國公立大學三巨頭”。
該校還是最多元化、國際化的大學之一,其國際學生人數在全美大學排名第三,位列美國公立大學榜首。該校一直致力于卓越的研究、教學和公眾參與,很多學科素負盛名,其工程學院在全美乃至世界堪稱至尊級的地位,始終位于美國大學工程院排名前五,幾乎所有工程專業均在全美排名前十,電氣、計算機、土木、材料、農業、環境、機械等專業排名全美前五。
同時,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圖書館擁有2400多萬冊圖書資料,成為美國第三大大學圖書館,僅次于哈佛和耶魯。
8、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分校
華盛頓大學創建于1861年,坐落在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是一所世界頂尖的著名大學,世界大學學術水平排名美國第6位,全球第8位,世界大學研究論文質量排名第4位,美國《新聞周刊》世界大學排名第14位,英國《泰晤士報》世界大學排名第23位,也是美國西海岸歷史最悠久的大學,同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密歇根大學齊名。
華盛頓大學在世界范圍享有頂尖醫科大學和頂尖計算機大學的美譽,計算機系擁有全美前十的項目。自1974年至今38年,華盛頓大學從美國聯邦政府獲得的研究經費一直位居美國公立大學第一位,全美大學第二位。
7、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
德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簡稱UT Austin),成立于1883年,是德克薩斯州大學系統中的主校區,也是德克薩斯州境內最頂尖的高等學府之一,建于1883年,坐落在美麗的得克薩斯州首府奧斯汀市,是一所世界著名大學。在美國有著”公立常春藤”的美譽。
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以其自然科學學院,工程學院、商學院以及教育學院聞名于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該校獲得的經濟資助和捐款僅次于哈佛大學,該校的學費比較便宜,獎學金份額多,這也是該學校之所以能在全美最有價值大學排名第19位的重要原因。UT的會計專業11年以來一直是全美第1。UT的石油工程也一直保持在全美第1。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是得州主要的學術硏究中心,每年的硏究經費高達3億8千萬美元,也是美國大學協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最早的成員之一。
6、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
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簡稱為UCSF)是一所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的公立大學,它是加利福尼亞大學十個分校之一,是加州大學系統中唯一的只專注于健康和生命科學的分校,以醫學和生命科學而聞名。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設有牙醫學院、醫學院、護理學院、藥學院和研究生院。熱門專業有醫學、牙醫學、護理學和生物化學等專業。
5、威斯康星麥迪遜分校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創建于1848年,位于美國威斯康星州首府麥迪遜,是美國頂尖的公立研究型大學,也是世界上最富盛名的公立大學。該校是威斯康星大學系統的旗幟性學校,是美國大學協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的創始會員之一,也是美國知名的十大聯盟的創始成員之一,被譽為”公立常春藤”,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賓夕法尼亞大學齊名。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學風嚴謹,對學生的要求甚嚴,學生之間在學習上的競爭相當激烈,圖書館常常是滿座狀況。該校特別注重學術研究,學術氣氛非常濃厚,校方把大量的資金投入到研究生院,借此推動學校的學術發展。因此,該校不論是在研究設施和設備等硬件方面,還是在教學、師資、科研成果等軟件方面,都處于美國大學前列。
4、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
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是加州一所公立大學,屬于加州大學系統之一。成立于1959年的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擁有500多公畝的校園,雖然建校只有短短的五十年,但是已經成為美國頂尖以研究科學為主的大學之一。在美國國家教育調查委員會的調查中,該校是全美排名第10的高等教育學府,與哈佛、耶魯及普林斯頓大學齊名。
圣地亞哥分校有著堅強的師資陣容,其理科師資排在全美公立大學的首位。在最新的美國新聞周刊組織的大學排名中,UCSD入選全美最熱門的理科十大院校之一,排名第六,這十所院校分別是:Harvard,UCBerkeley,Stanford,MIT,Yale,UCSD,CalTech,Princeton,Cornell,Chicago。
圣地亞哥位于加州西南部,是美國的第六大城市,以美國最舒適氣候、主題娛樂公園、和文化歷史建筑,被評為美國最棒的10個城市之一,同時也是美國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3、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
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創建于1817年,位于美國密歇根州,是美國歷史上最悠久的公立大學之一,在世界范圍內享有盛譽。密歇根大學有三個分校,分別位于安娜堡(Ann Arbor,主校區)、迪爾伯恩(Dearborn)和弗林特(Flint),密歇根大學通常指位于安娜堡的主校區。密歇根大學建校以來,在各學科領域中成就卓著并擁有巨大影響,被譽為”公立常春藤”和”公立大學的典范”,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并稱美國公立大學兩大巨頭。密歇根大學同時也是美國重要的學術聯盟美國大學協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的發起者之一。
2、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美國最頂尖的公立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引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的Westwood。UCLA是美國商業金融、高科技產業、電影藝術等專業人才的搖籃,是全美培養尖端人才領域最廣的大學。它是加利福尼亞大學系統中的第二所大學,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齊名。
1、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是美國頂尖公立研究型大學,也是世界上最富盛名且最頂尖的公立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是加利福尼亞大學中最老的一所,也是美國大學協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創始會員之一。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與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一同被譽為美國工程科技界的學術領袖,常年位居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前四名,泰晤士報高等教育期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全球大學排行前十名,美國新聞和世界報導(USNews)首次發布的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全球第三名(2015年)。該校是美國最為自由激進的兩所大學之一(另一所為哥倫比亞大學)。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工程學院被譽為世界頂尖工程師的搖籃,由于毗鄰硅谷,眾多畢業生在畢業后都進入了頂尖的科技公司,如微軟、谷歌、蘋果等。伯克利的工學院一直以來都與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一起位列全美前三。工程學院下設生物工程系、土木工程與環境工程系、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產業工程與運籌管理系、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機械工程系以及核工程系。
(美國華文網 圣地亞哥華文網 華文風采編發 USChinesePress.com SanDiegoChinesePress.com)
]]>當你和家人游到了圣地牙哥,如果正值節假日,如感恩節,圣誕,新年之際,你可能最想去的地方是與圣地亞哥市中心一橋之隔的著名的科羅拉多島(Coronado Island),而你如果想在島上過夜,最愜意的酒店非科羅納多酒店莫屬 (Hotel Del Coronado)。
被譽為 “海上明珠” 的科羅納多島,不僅風景迷人,還有著豐富浪漫的歷史文化。那里有曾于2013年被評為全美排名第一的家庭海灘,同時也是游客一年四季都能隨時享受的悠閑海邊天堂。
島上的“皇冠城”有很多私人家庭旅館、諸如地標性建筑 — 科羅納多酒店(Hotel del Coronado)等奢華度假勝地、眾多漂亮的花園、優雅的高樓大廈、迷人的20世紀50年代風格的市中心,洋溢著一種完全美國式的鄉土古雅的文藝氣息。
值得關注的活動包括:四月舉行的科羅納多周末花展、七月舉行的西海岸最大的獨立日慶祝活動以及十二月舉行的歡樂節日慶典和游行。
科羅納多酒店將提供一整套度假活動,包括海上滑冰、俯瞰太平洋的著名滑冰場,以及2019-2020賽季的更多節日樂趣。
當你在圣誕季到達島上,定會被所到處處主題為”白色圣誕節“的景象映入眼簾,您可駐足看到那兩層樓的圣誕樹,上面裝飾著冬季白色、銀色和玻璃的裝飾品。
相傳科羅納多島酒店豐富歷史文化的“鬼話”,請點擊此鏈接瀏覽!
(美國華文網 圣地亞哥華文網編發 USChinesePress.com SanDiegoChinesePress.com)
]]>該排名基于2014年至2015年間在190個大都市地區進行的25萬人次的調查。該調查由新書《幸福的藍色地帶》的作者丹·布特納和蓋洛普的資深科學家丹·維特斯共同開展,他們尋找各地與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相關的數據點,比如人們是否積極鍛煉,在社區中是否感到安全,是否覺得量入為出,以及是否覺得正在實現自我目標等。
圖為顯示哪些城市成為最幸福城市指數前25名(《國家地理》)。
如下是《國家地理》美國最幸福25個地方的排名:
1. Boulder, Colorado
2. Santa Cruz-Watsonville, California
3. Charlottesville, Virginia
4. Fort Collins, Colorado
5. San Luis Obispo-Paso Robles-Arroyo Grande, California
6. San Jose-Sunnyvale-Santa Clara, California
7. Provo-Orem, Utah
8. Bridgeport-Stamford, Connecticut
9. Barnstable Town, Massachusetts
10. Anchorage, Alaska
11. Naples-Immokalee-Marco Island, Florida
12. Santa Maria-Santa Barbara, California
13. Salinas, California
14. North Port-Sarasota-Bradenton, Florida
15. Urban Honolulu, Hawaii
16. Ann Arbor, Michigan
17. San Francisco-Oakland-Hayward, California
18. Colorado Springs, Colorado
19. Manchester-Nashua, New Hampshire
20. Oxnard-Thousand Oaks-Ventura, California
21. Washington, D.C.-Arlington-Alexandria, Virginia/Maryland/West Virginia
22. Minneapolis-St. Paul-Bloomington, Minnesota/Wisconsin
23. San Diego-Carlsbad, California
24. Portland-South Portland, Maine
25. Austin-Round Rock, Texas
題圖:Carlsbad, 圣地亞哥。
(美國華文網圣地亞哥華文網編發 USChinesePress.com SanDiegoChinesePress.com)
]]>“周末我比上班還忙,一天活動排得滿滿的。”一位周姓華裔媽媽說。
本周六下午,由南京群群主,某公司財務主管徐紆開車,領著圣地亞哥、北京、南京、僑僑看、華裔高校校友聯盟等多個微信群的群友,驅車50多英里來到圣地亞哥城南的埃爾卡洪某護理中心,看望慰問了在前不久不幸遭遇車禍的一位華裔中年女性,探望中大家熱切詢問家屬需要什么可以出人出力幫忙的,令傷者和家屬很感動。
當天晚上,已經舉辦了兩屆,今年第三屆“陽光地產杯” 加州青少年立法論文大賽頒獎典禮在黛爾瑪Hilton Garden Inn隆重舉行。據主辦團體圣地亞哥亞裔平權會(SDAAFE)人士介紹:今屆論文大賽擴大動員了整個加州的青少年參加。由圣地亞哥亞裔平權會(代表圣地亞哥區),硅谷華人協會基金會(代表北加州區),金橙俱樂部代表(代表南加大洛杉磯區)聯合舉辦。舉辦大賽目的是進一步促進加州青少年關心時事,提高對爭議話題的獨立研究和判斷能力,而今屆的立法論壇大賽論文的題目是《加州眾議院法AB-392和平警察(2019)目前正在加州眾議院辯論和投票。 假設你是加利福尼亞州立法委員,你會支持該法案還是反對? 為什么?》。
Minle 郭、Isabelle 張等八名同學分獲正反辯方的一二三等獎。參見鏈接第三屆“陽光地產杯” 圣地亞哥青少年立法論文頒獎名單。
在另一個場所 LC. SPA, 擁有廿多年開業執照和美容師執照的資深美容健康專家謝麗琴女士(圖左起第三)在給數十位當地和從墨西哥趕來的華洋中老年女性進行美容健康知識普及以及產品推廣活動,聽眾當場紛紛詢問下一次講座是什么時候。
…….
圣地亞哥華人利用周末以微信群組織形式開展社區公益活動已屢見不鮮。
(美國華文網 圣地亞哥華文網編發 USChinesePress.com SanDiegoChinesePress.com)
]]>10月13日,第十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閉幕式舉行。中新社記者 韓冰 攝
兩天時間里,論壇圓滿完成媒體高端論壇、平行分論壇、專題演講、“聚焦河北·雄安”媒體見面會等議程。會后,華文媒體代表將分赴四川、廣西、福建、甘肅等地考察和采訪。
中央統戰部副部長譚天星在第十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閉幕式上講話。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中央統戰部副部長譚天星出席閉幕式并講話,他指出,本次論壇凝聚了海內外媒體人的真知灼見,形成了講好中國故事是全球華文媒體不變主題、傳承中華文化是全球華文媒體共同使命、守正創新是全球華文媒體變革發展內生動力的共識,并寄望海外華文媒體加快實現各種傳播主體的多元融合,推動中外各領域交流合作,傳播好中國聲音、述說好中國故事。
閉幕式宣讀了《第十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石家莊宣言》,舉行了華僑華人與“一帶一路”建設信息平臺升級儀式,發布了中新社海外華文媒體APP自助系統。
(美國華文網 圣地亞哥華文網編發 USChinesePress.com SanDiegoChinesePress.com)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沈躍躍在開幕式上指出,華文媒體積極向世界介紹繁榮穩定、和平發展的當代中國,對塑造中國形象、傳播中華文化、促進中外交流作出重要貢獻。希望華文媒體利用融通中外的優勢,從歷史維度、現實維度和未來維度講好中國故事,為促進世界與中國的聯系、溝通與合作貢獻力量。
開幕式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譚天星主持,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國務院僑辦主任許又聲,國務院新聞辦副主任郭衛民,河北省委書記王東峰出席開幕式并分別致辭。
世界華文傳媒論壇以“研討、交流、聯誼、發展”為宗旨,是非官方、開放性、國際性的華文媒體高層交流平臺,自2001年起已成功舉辦九屆,為華文媒體探討在海外的生存發展、促進相互間溝通交流、推動海外華文媒體與中國傳媒界互通合作、以及擴大舉辦地在海外的影響等提供了高端平臺。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沈躍躍在第十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開幕式上致辭。翟羽佳 攝
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國務院僑辦主任許又聲出席第十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開幕式并致辭。韓海丹 攝
河北省委書記王東峰出席第十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開幕式并致辭。韓海丹 攝
中央統戰部副部長譚天星主持第十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開幕式。韓海丹 攝
國務院新聞辦副主任郭衛民出席第十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開幕式并致辭。韓海丹 攝
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劉長樂在論壇開幕式上致辭。韓海丹 攝
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書記處書記吳兢在論壇開幕式上致辭。翟羽佳 攝
中國新聞社社長章新新在第十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上發表題為《融通世界、見證時代——華文媒體與“中國故事”》的主旨報告。報告分析了華文媒體的發展現狀,并指出,華文媒體依然是凝聚華人的紐帶、族裔發聲的平臺、文化傳承的載體、交流對話的橋梁,作為構成海外華人社會重要支柱之一的作用依然突顯。 韓海丹 攝
媒體高層人士高端論壇《轉型求生 融合求變》,個人發言非常切合實際。
中新社各地分社社長或代表出席本屆論壇。(照片集一到四張:廣西分社社長周群;貴州分社社長張一凡;青海分社社長胡鐘藝;重慶分社社長李安江。
中新社10月11日報道,“我已準備好了多個問題,想借世界華文傳媒論壇的機會,向全球華文媒體‘大咖’們請教,為印尼華文新媒體的發展找出路”。81歲的印尼媒體人李卓輝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加拿大七天傳媒主席尹靈表示:“七天傳媒成立于2006年,2007年開始參加世界華文傳媒論壇,每次參會對我來說都像是‘充電’,希望在這次論壇上聽聽同行們對于媒體融合發展的看法和經驗。”
“世界華文傳媒論壇舉辦第十屆,我們的報紙也辦了十年。”瑞典《北歐時報》社長何儒感慨,“《北歐時報》正是跟隨世界華文傳媒論壇的腳步一路成長起來,每一屆論壇的主題都緊扣華文媒體的發展趨勢,為我們指引了方向。”
《斐濟日報》總編輯楊鴻濂說:“早些年我是論壇代表中最年輕的總編輯,這次我看到了更多‘新人’,他們正挑起海外華文媒體的大梁,帶領華文媒體走向新時代。”
英國《英中時報》總編輯王冬蕾正是這樣一位年輕媒體人,這是她第一次參加世界華文傳媒論壇。“對我而言,世界華文傳媒論壇是一次很好的學習和成長的機會,想多結交一些同行,學習華文媒體的發展經驗。”
加拿大星星文化傳媒董事長袁志強11日上午剛結束在海南的參訪活動,他表示,這些年跟隨論壇走訪了中國很多城市。“論壇給海外華媒人提供了不少實地采訪、參觀考察的機會,讓大家更真切地了解真實的中國。”
“當下傳媒業處于變局,海外華文媒體遇到很多新情況、新問題,大家聚在一起探討交流很有必要。”日本“CCTV大富”電視臺社長張麗玲表示,每次參加論壇都讓她收獲頗豐。
意大利《世界中國》雜志社社長胡蘭波對記者說,每次回來參加論壇都像“回娘家”一樣開心,希望能在本屆論壇上聽到更多新的聲音,學到新的經驗。
全媒體時代的海外華文媒體:轉型中求生 融合中求變
在歷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上,關于媒體如何順應形勢探索發展路徑的話題,總能引起華文媒體代表們的熱議。
當下,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發展,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不斷發生深刻變化,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這對華文媒體而言是莫大的挑戰,也是難得的機遇。
在大變局中,海外華文媒體紛紛“順勢而為,乘勢而上”,在轉型中尋求生存與發展,在融合中探索變革與創新。
轉型成為新媒體,是目前傳統華文媒體的發展趨勢。“華文紙媒要擺脫以商養報、慘淡維持的狀態,必須致力于轉型與創新,否則必然走向沒落。”2018年,80歲的印尼媒體人李卓輝轉戰新媒體領域,創辦了《印尼新報》電子報,自任總編輯,他表示要積極通過新媒體、新科技謀求“破局”,讓百年老報浴火重生。
“近幾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持續關注變局下的華文媒體,我從論壇中‘取經’,汲取了不少華媒轉型的寶貴經驗。”馬來西亞《星洲日報》總編輯郭清江介紹,《星洲日報》日前推出了融媒體平臺,平臺的記者個個能寫、能拍、能編輯視頻,滿足各個平臺的新聞內容需求。
日本《東方新報》社長何毅云表示,互聯網時代,許多曾經紅極一時的紙媒紛紛休刊,華文媒體若不積極轉型,必會漸漸式微。《東方新報》近年來創立了電子報、微信公眾號等,用接地氣的形式和內容來貼近讀者。
在媒體融合方面,海外華文媒體也做了很多積極探索。融合,首先是媒介的融合,許多海外華文媒體逐漸形成了傳統媒體以及網站、社交媒體、移動客戶端等多種傳播平臺。
新西蘭《信報》社除了每周發行《信報》外,還創辦了中英文版的新西蘭信報網,開通了同名微信公眾號及海外社交媒體賬號。加拿大七天傳媒也形成了報紙、網站、社交媒體、移動客戶端、音視頻等融合發展的業態。
與此同時,目前海外華文媒體實力不均,不少華文媒體在轉型過程中面臨著技術、資金等方面的困難,媒體間的合作與融合顯得尤為重要。
“正是藉世界華文傳媒論壇這一平臺,我們與許多媒體建立了合作關系。”菲律賓《商報》執行副總編輯莊銘燈介紹,2003年,《商報》與香港《文匯報》簽訂合作協議,每日出版《文匯報》菲律賓版8版隨報派送,深受讀者歡迎。
巴拿馬《拉美僑聲》報董事長周健表示,海外華文媒體之間的聯合有助于擴大影響力,《拉美僑聲》就與《南美僑報》合作,聯名為《南美僑報拉美僑聲》,發行于巴拿馬及鄰國哥斯達黎加。
非洲華文傳媒集團董事長南庚戌說,《非洲華僑周報》不僅與中國國內的媒體合作發刊,還與當地主流媒體開展跨領域“媒體+”合作,如“媒體+活動”“媒體+產品”“媒體+服務”等。
在全媒體時代,轉型和融合為海外華文媒體帶來新的生命。即將召開的第十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上,如何轉型求生、融合求變,海外華文媒體將貢獻新的思考。
70載筆耕“中國故事” 海外華媒與新中國唇齒相依
70載歲月流變,海外華文媒體由弱小漸壯大,從無聲漸擴音,未曾改變的是筆墨中流淌的“中國故事”,始終如一的是與中國的唇齒相依。
10月12日,由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河北省人民政府和中國新聞社共同主辦的第十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將在石家莊拉開帷幕,華文媒體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是論壇聚焦的話題。
海外華文媒體滿懷熱情地報道中國大地的歷史變遷。中國的深厚底蘊、發展變化等向海外華文媒體提供了生動、鮮活的素材,是挖掘不盡的“新聞富礦”。他們以獨特的視角、國際化的表述呈現“中國故事”,成為世界觀察中國的另一扇窗口。
無論是中國加入WTO、北京奧運會等舉國歡欣的盛事,香港、澳門回歸這些民族揚眉吐氣的喜事,“神舟”飛天、“嫦娥”探月等矚目的科技成就,還是汶川大地震這樣的民族傷痛……都是海外華文媒體重點關注所在。一篇篇生動的報道背后,折射出的是中華民族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
“一直以來,華文媒體用海外受眾能讀懂、易接受的表達方式和話語體系,將新中國70年來經歷的成長與挫折、榮耀與磨難、機遇與挑戰一一記錄,如實講述,構建了海外社會‘讀懂中國’的獨特視角。”中新社社長章新新在受訪時如是表示。
海外華文媒體不僅是中國發展的記錄者,更是參與者、受益者。
隨著中國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提升,世界各國及其民眾對中國的關注度增加,無論是中國深厚的歷史底蘊還是正在發生的精彩故事,都是他們的興趣所在。海外華文媒體遍布世界各地,新聞觸角廣泛延伸,有著“一頭連著華社、一頭連著住在國主流社會,一頭連著中國、一頭連著世界”的獨特優勢,在中外人文交流中作用凸顯。
聯接中國與住在國,海外華文媒體不乏成功案例。日本“CCTV大富”電視臺承辦中國文化節開幕式,主辦中國人民解放軍交響樂團首次赴日公演等,被譽為“中日友好合作的生動范例”;澳大利亞《澳洲財富》雜志拍攝短故事片《家有兩面旗》,展現華人在異國打拼的故事;法國華人衛視與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主辦“慶祝中法建交55周年暨2019年春節聯歡晚會”,法國前總理拉法蘭出席并致辭……
海外華文媒體的成長也得益于中國的和平發展。一方面,中國對外開放走向深入,中國海外新移民增加,華二代、中國留學生、海外游客等群體規模擴大,海外華文資訊價值相應提升,華文媒體有了更廣泛的讀者群。
另一方面,中國國際影響力與話語權增長也逐漸改變著輿論板塊的格局,華文媒體在整體板塊中所占有的權重越來越大。
剛剛過去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典,是全世界華文媒體的關注焦點。帶著依然充斥胸懷的民族喜悅與自豪,華文媒體齊聚石家莊,繼續訴說與中國割舍不斷的情結。(中新網通稿 文字:冉文娟 任思雨 吳侃等 題圖攝影:毛建軍等)
附:
境外嘉賓人員名單
(排名不分先后,如有遺漏,敬請諒解)
序號 | 國家/地區 | 姓名 | 所在媒體及職務 |
1 | 香港 | 劉長樂 | 鳳凰衛視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 |
2 | 香港 | 趙鵬飛 | 《文匯報》總編室主任 |
3 | 香港 | 羅興輝 | 《香港商報》執行總編輯 |
4 | 香港 | 楊勇 | 紫荊雜志社社長 |
5 | 香港 | 盛一平 | 《鏡報》總編輯 |
6 | 香港 | 江迅 | 《亞洲周刊》副總編輯 |
7 | 香港 | 劉家增 | 廣角鏡雜志社副總經理 |
8 | 香港 | 楊彥春 | 《奇點財經》總編輯 |
9 | 香港 | 周鋒 | 香港中國旅游出版社副社長兼總編輯 |
10 | 香港 | 劉為杰 | 香港中國旅游出版社副社長 |
11 | 香港 | 楊舒 | 鳳凰衛視主持人 |
12 | 香港 | 宋瑩坤 | 鳳凰衛視行政總裁辦公室主任、行政總裁特別行政助理 |
13 | 香港 | 王曉春 | 鳳凰衛視政策事務總監 |
14 | 香港 | 陳越 | 鳳凰衛視公關總監 |
15 | 香港 | 趙倩欣 | 鳳凰衛視公關主任 |
16 | 香港 | 陳正偉 | 《橙新聞》總監 |
17 | 香港 | 駱丹 | 零傳媒國際副總編輯 |
18 | 香港 | 張丁華 | 流動新聞總經理 |
19 | 香港 | 劉海江 | 香港東盟衛視臺長 |
20 | 香港 | 王佳斌 | 香港中通社社長 |
21 | 香港 | 蔡蔓莉 | 香港中通社市場部總監 |
22 | 香港 | 王丹鷹 | 中新社香港分社總編輯 |
23 | 香港 | 李遠毅 | 中新社香港分社市場部總監 |
24 | 澳門 | 林保華 | 《澳門日報》副總編輯 |
25 | 澳門 | 王定昌 | 《澳門月刊》社長 |
26 | 澳門 | 朱海生 | 《澳門商報》社長 |
27 | 澳門 | 黃宇光 | 《大眾報》社長 |
28 | 澳門 | 李程 | 《濠江日報》副總編輯 |
29 | 澳門 | 麥志迅 | 《澳門華文報》社長助理 |
30 | 澳門 | 陸鋼 | 澳門廣播電視股份有限公司節目及制作部總監 |
31 | 澳門 | 龍土有 | 中新社澳門分社社長 |
32 | 臺灣 | 陳秀蘭 | 《旺報》副總編輯 |
33 | 臺灣 | 林妏純 | 東森云總編輯 |
34 | 臺灣 | 陳麗櫻 | 《臺灣導報》董事長 |
35 | 臺灣 | 林文雄 | 《臺灣導報》社長 |
36 | 臺灣 | 賴連金 | 《南華報》董事長兼社長 |
37 | 臺灣 | 李怡靜 | 中天電視大陸部主任 |
38 | 臺灣 | 蔡豪 | 《民眾日報》執行長 |
39 | 臺灣 | 黃榮燦 | 臺海文化傳播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
40 | 臺灣 | 倪炎元 | 銘傳大學傳播學院院長 |
41 | 美國 | 鄭衣德 | 《僑報》總編輯 |
42 | 美國 | 劉恕 | 多元文化傳播集團總裁 |
43 | 美國 | 蘇彥韜 | 美國鷹龍傳媒公司董事長 |
44 | 美國 | 江啟光 | 《美洲中國日報》社長 |
45 | 美國 | 徐崇民 | 《華府新聞日報》新聞部主任 |
46 | 美國 | 李靜嫻 | 《亞美新聞》總編輯 |
47 | 美國 | 周航 | 美華傳媒總經理 |
48 | 美國 | 倪濤 | 《新世界時報》董事長 |
49 | 美國 | 金浩靜 | 《中文郵報》社長 |
50 | 美國 | 楊蓮花 | 美國華視總裁 |
51 | 美國 | 陳鍵榕 | 中國僑聲文化傳媒集團總裁 |
52 | 美國 | 程蕙 | 紐約中國廣播網臺長 |
53 | 美國 | 冰凌 | 紐約商務傳媒集團董事長 |
54 | 美國 | 莫利人 | 美國海外電視網總編輯 |
55 | 美國 | 劉仕誠 | 《中外論壇》社長 |
56 | 美國 | 浦瑛 | 《伊利華報》社長 |
57 | 美國 | 呂紅 | 《紅杉林》總編輯 |
58 | 美國 | 高佳賢 | 《僑聲報》總編輯 |
59 | 美國 | 吳治歐 | 新龍傳媒集團總裁 |
60 | 美國 | 陳小紅 | 華盛頓中文電視臺臺長 |
61 | 美國 | 蘇小元 | 西雅圖中文電臺董事長 |
62 | 美國 | 林雪艷 | 美國城市衛視副總裁 |
63 | 美國 | 李亦楠 | 美國城市廣播電臺采訪部主任 |
64 | 美國 | 甄凱嬰 | 《亞省時報》社長 |
65 | 美國 | 陳青 | 美國天下衛視粵語臺臺長 |
66 | 美國 | 劉茁 | 《美國新聞速遞》總裁 |
67 | 美國 | 楊憬 | 美新社社長 |
68 | 美國 | 鐘俊剛 | 美國朗思傳媒集團總裁 |
69 | 美國 | 何要 | 夏威夷中文電視臺臺長 |
70 | 美國 | 李冀 | 美國漢天衛視總裁 |
71 | 美國 | 張來民 | 《美中時報》總編輯 |
72 | 美國 | 牟非 | 《圣地亞哥新報》發行人 |
73 | 美國 | 孫衛赤 | 美洲華聯社?CEO |
74 | 美國 | 李彤 | 魅力中國中文電視董事長 |
75 | 美國 | 少君 | 《鳳凰時報》總主筆 |
76 | 美國 | 黃燕媚 | 美國僑網副社長 |
77 | 美國 | 胡大江 | 美國華網社長 |
78 | 美國 | 張大衛 | 《芝加哥華語論壇報》社長 |
79 | 美國 | 鄭梅 | 《神州時報》社長 |
80 | 美國 | 屠新時 | 《世界藝術家》雜志社長 |
81 | 美國 | 馮咪咪 | 《中美郵報》董事長 |
82 | 美國 | 容蔭寧 | 美國易世界傳媒負責人 |
83 | 美國 | 程汝釗 | 《華興報》社長 |
84 | 美國 | 陳立英 | 《印州華報》總編輯 |
85 | 美國 | 許錦根 | 中國論壇雜志社社長 |
86 | 美國 | 郭笑榮 | 《美國芝加哥時報》社長 |
87 | 美國 | 鄧晴 | 《明州華人世界》主編 |
88 | 美國 | 王麗莎 | 美國龍鷹電視總裁 |
89 | 美國 | 朱全勝 | 美國美南新聞主編 |
90 | 美國 | 麥卓杰 | 《達拉斯新聞報》社長 |
91 | 美國 | 何克宇 | 倍可親中文網首席執行長 |
92 | 美國 | 于建一 | 《華夏時報》社長 |
93 | 美國 | 陸鋼 | 《華夏時報》總編輯 |
94 | 美國 | 江維 | 《美中報導》社長 |
95 | 美國 | 謝忠 | 《美中信使報》社長 |
96 | 美國 | 胡美健 | 美國德州中文臺節目總監 |
97 | 美國 | 王福生 | 美國世界名人網總編輯 |
98 | 美國 | 高云青 | 《天下華人》雜志社長 |
99 | 美國 | 陳鐵梅 | 美國飛龍國際文化傳媒董事長 |
100 | 美國 | 李超 | 北美華人新媒體首席執行官 |
101 | 美國 | 盧非 | 美國華文網總編輯 |
102 | 美國 | 于天竹 | 《華盛頓天下周刊》副社長 |
103 | 美國 | 彭偉祥 | 中新社美國分社社長 |
104 | 美國 | 孟友群 | 中新文化公司總經理 |
105 | 加拿大 | 呂家明 | 《明報》行政總裁及總編輯 |
106 | 加拿大 | 王燕云 | 加拿大維多利亞傳媒董事長 |
107 | 加拿大 | 尹靈 | 加拿大七天傳媒主席 |
108 | 加拿大 | 袁志強 | 加拿大星星文化傳媒董事長 |
109 | 加拿大 | 門宗偉 | 《加拿大商報》社長 |
110 | 加拿大 | 蔡亮亮 | 《加中時報》社長 |
111 | 加拿大 | 高如東 | 藍天傳媒CEO |
112 | 加拿大 | 張瑞文 | CFC中文網/新華僑網總經理 |
113 | 加拿大 | 羅素 | 《加華國際商報》社長 |
114 | 加拿大 | 朱遠晨 | 加國傳媒OTTAWAZINE ?CEO |
115 | 加拿大 | 韓彬 | 《大華商報》副社長 |
116 | 加拿大 | 李峰 | 世界華人網主編 |
117 | 加拿大 | 何瑞娜 | 《健康時報》社長 |
118 | 加拿大 | 張曉萌 | 《加拿大加西周末》出版人 |
119 | 加拿大 | 楊笑 | 《加中時報》總編輯 |
120 | 加拿大 | 捷克佳 | 《星星生活周刊》總編輯 |
121 | 加拿大 | 賈建軍 | 加拿大楓橋網CEO |
122 | 加拿大 | 李明德 | 《今日中國文匯報》發行人 |
123 | 加拿大 | 王諾 | 橋傳媒總裁 |
124 | 加拿大 | 王虹 | 加拿大楓華之聲總編輯 |
125 | 加拿大 | 蘇淑華 | 《加拿大周刊》副總編輯 |
126 | 加拿大 | 龍牧華 | 《社區報》社長 |
127 | 加拿大 | 葉左肇 | 《約克時報》社長 |
128 | 加拿大 | 彭良健 | 多倫多在線總裁 |
129 | 加拿大 | 李世強 | 中國國際教育電視臺臺長 |
130 | 加拿大 | 金普明 | 加拿大財經一號電視臺董事長 |
131 | 加拿大 | 王瑞軍 | 加拿大環球華語電視臺臺長 |
132 | 加拿大 | 朱楓杰 | 加拿大視傳媒臺長 |
133 | 加拿大 | 寇輝 | 福融傳媒總經理 |
134 | 加拿大 | 唐明 | 加拿大中文電視臺副臺長 |
135 | 加拿大 | 陳林 | 加拿大搜羅傳媒總裁 |
136 | 加拿大 | 朱耘輝 | 加國生活網主編 |
137 | 加拿大 | 洪友立 | 新動力傳媒集團CEO |
138 | 加拿大 | 周志華 | 《嘉華時報》社長 |
139 | 加拿大 | 呂彤 | 北美好生活網主編 |
140 | 加拿大 | 郭然 | FM105 9加拿大華語廣播副臺長 |
141 | 加拿大 | 宋文生 | 視傳媒cctvmedium 總編輯 |
142 | 加拿大 | 滕忠勤 | 北美財經網主編 |
143 | 加拿大 | 楊捷 | 多元文化電視臺執行制作人 |
144 | 加拿大 | 李淼 | 加拿大加印傳媒集團總裁 |
145 | 加拿大 | 林子英 | 華僑網資深顧問 |
146 | 加拿大 | 高俊峰 | 輕松加拿大總裁 |
147 | 加拿大 | 譚鐵嶸 | 加拿大都市網主編 |
148 | 加拿大 | 李惠琦 | 《光華報》社長 |
149 | 加拿大 | 卓秉強 | 《加拿大88社區報》總編輯 |
150 | 加拿大 | 張健 | 《華僑新報》社長 |
151 | 加拿大 | 曹明聚 | O’加拿大網副總編 |
152 | 加拿大 | 周錦興 | 《華僑時報》社長 |
153 | 加拿大 | 安麗 | 加拿大榮信傳媒總裁 |
154 | 加拿大 | 孫末娟 | 《新加園》社長 |
155 | 加拿大 | 胡憲 | 加拿大共生國際傳媒社長 |
156 | 加拿大 | 葉蘇丹 | 加拿大傳奇文化傳媒集團副總裁 |
157 | 加拿大 | 余瑞冬 | 中新社加拿大分社社長 |
158 | 巴拿馬 | 周健 | 《拉美僑聲報》董事長 |
159 | 巴拿馬 | 古文源 | 巴拿馬中文廣播電臺臺長 |
160 | 巴拿馬 | 李勇恩 | 《拉美快報》總編輯 |
161 | 巴拿馬 | 張雪云 | 《拉美僑聲》總編輯助理 |
162 | 多米尼加 | 盧永峰 | 《僑訊》主編 |
163 | 墨西哥 | 華夏 | 《華文時報》總編輯 |
164 | 巴西 | 方三京 | 《南美僑報》社長 |
165 | 巴西 | 劉以謙 | 《南美僑報》新媒體總監 |
166 | 巴西 | 莫成雄 | 中新社巴西分社社長 |
167 | 阿根廷 | 吳曉榕 | 《阿根廷周刊》社長 |
168 | 阿根廷 | 裘征宇 | 《新大陸周刊》社長 |
169 | 阿根廷 | 劉芳勇 | 阿根廷華人網董事長 |
170 | 委內瑞拉 | 余騰波 | 《南美新知》雜志社社長 |
171 | 委內瑞拉 | 龍濤 | 委國僑報網總編輯 |
172 | 委內瑞拉 | 鄭海燕 | 《委國僑報》副社長 |
173 | 蘇里南 | 陳文通 | 《中華日報》副社長 |
174 | 蘇里南 | 劉運恩 | 蘇里南中文電視臺新聞編輯總監 |
175 | 智利 | 王銀樂 | 《智利之窗》社長 |
176 | 智利 | 李建峰 | 智華新聞社新媒體總編 |
177 | 智利 | 王雪琰 | 南美新聞網總編輯 |
178 | 厄瓜多爾 | 魏輔炎 | 《華人周報》社長 |
179 | 厄瓜多爾 | 林其 | 厄瓜多爾華人網總經理 |
180 | 厄瓜多爾 | 謝英木 | 《厄華僑報》副總編輯 |
181 | 澳大利亞 | 李冰 | 澳大利亞南海文化傳媒董事長 |
182 | 澳大利亞 | 周蔓琪 | 澳大利亞南海文化傳媒總編輯 |
183 | 澳大利亞 | 馮團彬 | 澳洲大洋傳媒集團社長 |
184 | 澳大利亞 | 項翔 | 澳大利亞華廈傳媒集團董事長 |
185 | 澳大利亞 | 任傳功 | 澳華電視傳媒董事長 |
186 | 澳大利亞 | 張野 | 《澳大利亞時報》董事長 |
187 | 澳大利亞 | 韓國良 | 《澳洲財經見聞》社長 |
188 | 澳大利亞 | 索江 | 澳視傳媒CEO |
189 | 澳大利亞 | 牛建明 | 《澳華財經在線》董事長 |
190 | 澳大利亞 | 姜長庚 | 《光明畫報》總編 |
191 | 澳大利亞 | 王睿 | 《澳中文傳》社長 |
192 | 澳大利亞 | 王海光 | 天和電視臺董事長 |
193 | 澳大利亞 | 王立 | 企鵝網總編輯 |
194 | 澳大利亞 | 楊志唯 | 澳大利亞國際文化產業協會會長 |
195 | 澳大利亞 | 譚毅 | 澳華文學網總編輯 |
196 | 澳大利亞 | 胡萌 | 澳洲佳來網總編 |
197 | 澳大利亞 | 黃成威 | 澳大利亞澳中傳媒總編輯 |
198 | 澳大利亞 | 司徒偉平 | 《新市場報》社長 |
199 | 澳大利亞 | 張智森 | 澳大利亞智聲文化傳媒總經理 |
200 | 澳大利亞 | 王冠侖 | 澳洲億憶網總編輯 |
201 | 澳大利亞 | 謝強 | 澳大利亞大洋傳媒集團社區總監 |
202 | 澳大利亞 | 王燕峰 | 澳洲大洋傳媒集團主筆 |
203 | 澳大利亞 | 李衛國 | 澳大利亞鼎聲譽佳作文化傳媒首席執行官 |
204 | 澳大利亞 | 單寶明 | 澳大利亞聯合傳媒集團董事長 |
205 | 澳大利亞 | 秦凌 | 聚澳傳媒總裁 |
206 | 澳大利亞 | 王俊華 | 澳中商圈社長 |
207 | 澳大利亞 | 鄭少華 | 《澳洲財富》雜志社長 |
208 | 澳大利亞 | 杜閏清 | 《澳洲汽車》雜志社長 |
209 | 澳大利亞 | 歸清 | 東奧國際傳媒董事總經理 |
210 | 澳大利亞 | 郎景超 | 《澳洲移民時報》社長 |
211 | 澳大利亞 | 張振華 | 澳大利亞報業集團副總編輯 |
212 | 澳大利亞 | 曹偉 | 時代傳媒董事 |
213 | 澳大利亞 | 惲杰靈 | 最西澳文化傳媒創始人 |
214 | 澳大利亞 | 周丹 | 《東方郵報》?CEO |
215 | 澳大利亞 | 唐詠北 | 《塔州華人報》總編輯 |
216 | 澳大利亞 | 張日翔 | 澳洲移民報CEO |
217 | 澳大利亞 | 陶社蘭 | 中新社澳大利亞分社社長 |
218 | 新西蘭 | 王浩 | 《信報》社長 |
219 | 新西蘭 | 王立立 | 《中文先驅報》發行人 |
220 | 新西蘭 | 路易斯彭 | 大洋洲(衛視)中文臺臺長 |
221 | 新西蘭 | 景曦 | 中華新聞通訊社社長 |
222 | 新西蘭 | 張晶巖 | 新西蘭華新傳媒總經理 |
223 | 新西蘭 | 蔣佳檉 | 《華新時報》社長 |
224 | 新西蘭 | 張彤 | 天維網總經理 |
225 | 斐濟 | 楊鴻濂 | 《斐濟日報》總編輯 |
226 | 巴布亞新幾內亞 | 陳炳文 | 巴新中文網創辦人 |
227 | 馬達加斯加 | 許自樹 | 《中非日報》社長 |
228 | 安哥拉 | 高陽 | 《安哥拉華人報》社長 |
229 | 南非 | 梁銓 | 《非洲時報》常務副社長 |
230 | 南非 | 孫想錄 | 《新時代非洲》雜志總編輯 |
231 | 南非 | 吳勤堅 | 南非365網總編輯 |
232 | 南非 | 華儉宏 | “南非彩虹”總編輯 |
233 | 南非 | 史振利 | 南非鳳凰傳媒總編輯 |
234 | 南非 | 王曦 | 中新社南非分社首席記者 |
235 | 津巴布韋 | 李曼娟 | 津巴布韋華人網主編 |
236 | 肯尼亞 | 韓軍 | “非洲之聲”每日電訊總編輯 |
237 | 肯尼亞 | 高瑋 | 《肯尼亞華聲報》副總編輯 |
238 | 尼日利亞 | 胡介國 | 《西非統一商報》董事長 |
239 | 尼日利亞 | 倪孟曉 | 《西非華聲報》董事長 |
240 | 博茨瓦納 | 南庚戌 | 非洲華文傳媒集團董事長 |
241 | 博茨瓦納 | 周彧 | 《博華時報》負責人 |
242 | 科特迪瓦 | 金浩 | 《西非華聲》主編 |
243 | 埃及 | 馬強 | 《中國新聞周刊》阿語版執行主編 |
244 | 埃及 | 王永鴻 | 埃及埃中新聞網總編輯 |
245 | 埃及 | 朱新娥 | 《中國周報》副總編 |
246 | 英國 | 何家金 | 《英國僑報》社長 |
247 | 英國 | 陳時榮 | 英國富中傳媒總編輯 |
248 | 英國 | 韓冬 | 英國酷銳傳媒CEO |
249 | 英國 | 李琳穎 | 《歐洲商報》董事長兼社長 |
250 | 英國 | 李輝 | 游悠傳媒公司總經理 |
251 | 英國 | 張雪 | 《華聞周刊》主編 |
252 | 英國 | 隋松巖 | 《中國時間》總監 |
253 | 英國 | 王冬蕾 | 《英中時報》主編 |
254 | 英國 | 葉臻臻 | 普羅派樂衛視?CEO |
255 | 英國 | 李寧 | 英國黃金時代傳媒董事總經理 |
256 | 英國 | 陳希 | 英國全媒體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 |
257 | 英國 | 范慧勇 | 《英國房產與投資周刊》總編輯 |
258 | 英國 | 張平 | 中新社英國分社社長 |
259 | 法國 | 張曉貝 | 歐洲時報文化傳媒集團總裁 |
260 | 法國 | 鐘誠 | 《歐洲時報》常務副社長 |
261 | 法國 | 梁揚 | 《歐洲時報》總編輯 |
262 | 法國 | 姜宏君 | 法國中文電視總裁 |
263 | 法國 | 謝雨池 | 法國中文電視主編 |
264 | 法國 | 文菲 | 《法中網》總編輯 |
265 | 法國 | 鄒建峰 | 《歐盟商報》副總編輯 |
266 | 法國 | 李洋 | 中新社法國分社社長 |
267 | 希臘 | 吳海龍 | 《中希時報》社長 |
268 | 希臘 | 汪鵬 | 《中希時報》總編輯 |
269 | 希臘 | 梁曼瑜 | 《希華時訊》總編輯 |
270 | 德國 | 周鴻圖 | 德國開元網董事長 |
271 | 德國 | 吳景遠 | 《歐洲商旅報》社長 |
272 | 德國 | 修海濤 | 《德國華商報》總編 |
273 | 德國 | 范軒 | 歐洲信傳媒集團總裁兼總編輯 |
274 | 德國 | 倪娜 | 《德華世界報》主編 |
275 | 德國 | 周俊 | 德國明斯特電視臺中國部總監 |
276 | 德國 | 廖之沛 | 《歐洲青年報》社長 |
277 | 德國 | 劉暢 | 《德國生活報》社長 |
278 | 德國 | 高翔 | 德國歐洲新僑網執行總編輯 |
279 | 德國 | 彭大偉 | 中新社德國分社首席記者 |
280 | 意大利 | 胡蘭波 | 《世界中國》雜志社社長 |
281 | 意大利 | 王衛平 | 意大利僑網總編輯 |
282 | 意大利 | 吳敏 | 《歐華聯合時報》社長 |
283 | 意大利 | 楊復強 | 意大利歐聯社總編輯 |
284 | 意大利 | 董燕榮 | 意大利僑網副總編輯 |
285 | 西班牙 | 陶辛夷 | 西班牙歐華傳媒集團社長 |
286 | 西班牙 | 張永樹 | 歐華傳媒加泰羅尼亞分社社長 |
287 | 西班牙 | 戴華東 | 《僑聲報》社長 |
288 | 西班牙 | 李祥龍 | 《聯合時報》總編輯 |
289 | 西班牙 | 丁大偉 | 華夏之聲中文臺臺長 |
290 | 西班牙 | 張自如 | 僑聲網總編輯 |
291 | 荷蘭 | 陳光平 | 《聯合時報》社長 |
292 | 荷蘭 | 黃錦鴻 | 荷蘭一網首席執行官兼總編輯 |
293 | 荷蘭 | 肖波 | 荷蘭在線中文網總經理 |
294 | 荷蘭 | 盧雅娟 | 《華僑新天地》副總編輯 |
295 | 荷蘭 | 胡綺 | 荷蘭一網記者 |
296 | 瑞典 | 何儒 | 《北歐時報》社長 |
297 | 瑞典 | 寧靜 | 《北歐時報》英文主編 |
298 | 瑞典 | 陳雪霏 | 北歐綠色郵報網總編社長 |
299 | 瑞典 | 宗金波 | 北歐國際新聞中心總裁 |
300 | 瑞典 | 劉慧 | 《北歐華人報》總編輯 |
301 | 瑞典 | 曹望愷 | 《歐華天下》社長 |
302 | 瑞士 | 朱愛蓮 | 《歐亞時報》社長 |
303 | 俄羅斯 | 李雙杰 | 《俄羅斯龍報》社長 |
304 | 俄羅斯 | 商永 | 《俄羅斯龍報》總編輯 |
305 | 俄羅斯 | 曹振中 | 中俄資訊網主編 |
306 | 俄羅斯 | 許文騰 | 《聯盟通訊》主編 |
307 | 俄羅斯 | 吳昊 | 《中國新聞周刊》(俄文版)社長 |
308 | 俄羅斯 | 朱余克 | 《中國新聞周刊》(俄文版)副總編輯 |
309 | 俄羅斯 | 王睿 | 俄羅斯金磚電視臺副總裁 |
310 | 俄羅斯 | 陳剛 | 《遠東商務周刊》總編輯 |
311 | 俄羅斯 | 王修君 | 中新社俄羅斯分社社長 |
312 | 格魯吉亞 | 黃從軍 | 《高加索華人報》副社長 |
313 | 羅馬尼亞 | 高進 | 《歐洲僑報》社長 |
314 | 羅馬尼亞 | 李建華 | 《旅羅華人報》社長 |
315 | 奧地利 | 徐品華 | 歐洲華信報社社長 |
316 | 奧地利 | 常暉 | 歐洲華語播客總編 |
317 | 奧地利 | 王敢 | 《環視中國》副總編輯 |
318 | 葡萄牙 | 詹亮 | 《葡華報》社長 |
319 | 葡萄牙 | 馬麗梅 | 葡新國際文化傳媒總裁 |
320 | 匈牙利 | 滕維杰 | 鉆石傳媒董事長 |
321 | 匈牙利 | 耿潔 | 《新導報》社長 |
322 | 匈牙利 | 季毓萍 | 《聯合報》社長 |
323 | 匈牙利 | 納吉麟 | 世界中國雜志社社長 |
324 | 匈牙利 | 盧秀欽 | 《歐洲論壇報》總編輯 |
325 | 匈牙利 | 李震 | 歐洲華通社社長 |
326 | 匈牙利 | 李皓東 | 中東歐資訊總編輯 |
327 | 捷克 | 陳學東 | 《捷華通訊》總編輯 |
328 | 捷克 | 劉東輝 | 《布拉格時報》執行社長 |
329 | 捷克 | 黃頻 | 捷克中歐新聞社總編輯 |
330 | 捷克 | 李士飛 | 《中歐文聯報》副社長 |
331 | 波蘭 | 何垚 | 波蘭壯闊主編 |
332 | 波蘭 | 楊輝 | 《歐洲青年報》社長 |
333 | 愛爾蘭 | 孫敬 | 愛爾蘭新島傳媒CEO |
334 | 愛爾蘭 | 周瑞琮 | 《愛爾蘭華人報》副社長 |
335 | 比利時 | 宮鐵剛 | 《鳳凰時報》主編 |
336 | 比利時 | 李夏 | 《歐華商報》主編 |
337 | 比利時 | 姚偉 | 《華商時報》主編 |
338 | 比利時 | 劉楊 | 比利時維他命文化傳媒創始人 |
339 | 比利時 | 德永健 | 中新社比利時分社社長 |
340 | 塞爾維亞 | 秦宏凱 | 華僑華人資訊負責人 |
341 | 日本 | 張麗玲 | CCTV大富電視臺董事長 |
342 | 日本 | 何毅云 | 《東方時報》社長 |
343 | 日本 | 孫冉 | 《東方新報》總編輯 |
344 | 日本 | 楊文凱 | 《中文導報》社長 |
345 | 日本 | 鄧澍宏 | CCTV大富電視臺副社長 |
346 | 日本 | 胡文娟 | 《日中通信》發行人 |
347 | 日本 | 劉莉生 | 《旅日僑網》總編輯 |
348 | 日本 | 歐陽樂耕 | 日本樂樂中國電視臺總編輯 |
349 | 日本 | 王軼巖 | 小春網社長 |
350 | 日本 | 程顯齊 | 《日中商報》社長 |
351 | 日本 | 郭均成 | 《現代中國報》社長 |
352 | 日本 | 劉嵐 | 《中日商報》副社長 |
353 | 日本 | 龍麗華 | 《留學生新聞》副總編輯 |
354 | 日本 | 蒙令華 | 《關西華文時報》副總編 |
355 | 日本 | 呂少威 | 中新社日本分社首席記者 |
356 | 韓國 | 曹明權 | 韓國新華報社社長 |
357 | 韓國 | 黃勇 | 韓中法律新聞代表 |
358 | 韓國 | 龍敏 | 中外通訊社副總編輯 |
359 | 韓國 | 王俊霖 | 奮斗在韓國網董事長 |
360 | 韓國 | 史俊峰 | 《中國新聞周刊》(韓文版)總編輯 |
361 | 韓國 | 曾鼐 | 中新社韓國分社首席記者 |
362 | 印度尼西亞 | 熊德龍 | 國際日報集團董事長 |
363 | 印度尼西亞 | 李卓輝 | 《印尼新報》總編輯 |
364 | 印度尼西亞 | 謝翰賢 | 《印尼商報》社長 |
365 | 印度尼西亞 | 張春梅 | 國際日報董事長特別助理兼執行社長 |
366 | 印度尼西亞 | 黃印華 | 《蘇北快報》社長 |
367 | 印度尼西亞 | 曾惠陽 | 《一帶一路報》報社社長 |
368 | 印度尼西亞 | 沈德民 | 《巴厘風采》社長 |
369 | 印度尼西亞 | 孫繼飛 | 《印尼商報》新媒體負責人 |
370 | 印度尼西亞 | 陳得時 | 《坤甸日報》社長 |
371 | 印度尼西亞 | 宋元 | 《印尼星洲日報》執行編輯 |
372 | 印度尼西亞 | 吳能彬 | 《和平日報》社長 |
373 | 印度尼西亞 | 林永傳 | 中新社印尼分社社長 |
374 | 馬來西亞 | 張聰 | 馬來西亞世華媒體執行董事 |
375 | 馬來西亞 | 蔡天佑 | 馬來西亞世常青集團董事 |
376 | 馬來西亞 | 郭清江 | 《星洲日報》總編輯 |
377 | 馬來西亞 | 張丹華 | 《亞洲時報》社長 |
378 | 馬來西亞 | 符永芳 | 亞洲新媒體總編輯 |
379 | 馬來西亞 | 王菁野 | 馬來西亞海內外資訊網總裁 |
380 | 馬來西亞 | 陳悅 | 中新社馬來西亞分社社長 |
381 | 泰國 | 何韻 | 《新中原報》總編輯 |
382 | 泰國 | 邱光盛 | 《世界日報》社長 |
383 | 泰國 | 李珂珂 | 《星暹日報》副總經理 |
384 | 泰國 | 郭蕊 | @曼谷雜志社社長 |
385 | 泰國 | 吳小菡 | 泰國風雜志社社長 |
386 | 泰國 | 鄺錦榮 | 泰國新華雜志社總編輯 |
387 | 泰國 | 常翔 | 《曼谷國際時報》副總編輯 |
388 | 泰國 | 韓宗渭 | 《東盟商界》雜志總編輯 |
389 | 泰國 | 王國安 | 中新社泰國分社社長 |
390 | 菲律賓 | 董拔萃 | 《菲律賓聯合日報》總編輯 |
391 | 菲律賓 | 侯培水 | 《世界日報》總主筆 |
392 | 菲律賓 | 莊銘燈 | 《菲律賓商報》執行副總編輯 |
393 | 菲律賓 | 黃棟星 | 菲律賓華商縱橫傳媒總裁 |
394 | 菲律賓 | 戴佩卿 | Bizasean東盟華商在線主編 |
395 | 菲律賓 | 黃一泓 | 《閩商》雜志主任 |
396 | 菲律賓 | 蔣陽輝 | 《菲華日報》副總編輯 |
397 | 菲律賓 | 林美智 | 亞洲菲龍雜志出版人 |
398 | 菲律賓 | 姚麗英 | 菲華電視臺臺長 |
399 | 菲律賓 | 施玉娥 | 菲中電視臺臺長 |
400 | 菲律賓 | 莊琳琳 | 菲中新聞臺副臺長 |
401 | 菲律賓 | 趙龍 | 菲律賓芒果派傳媒CEO |
402 | 菲律賓 | 關向東 | 中新社菲律賓分社社長 |
403 | 柬埔寨 | 黃煥明 | 《柬華日報》社長 |
404 | 柬埔寨 | 安佳 | 柬華新媒體中心總編輯 |
405 | 柬埔寨 | 代治剛 | 《高棉日報》副社長 |
406 | 柬埔寨 | 李翼 | 《金邊晚報》總編輯 |
407 | 柬埔寨 | 阮志強 | 《柬中時報》社長 |
408 | 柬埔寨 | 黃耀輝 | 中新社柬埔寨分社社長 |
409 | 緬甸 | 張翀 | 金鳳凰中文報社執行總裁 |
410 | 緬甸 | 李祖清 | 胞波網董事長 |
411 | 緬甸 | 陳民昆 | 緬華網董事長 |
412 | 新加坡 | 石惠敏 | 亞洲傳媒集團董事長 |
413 | 新加坡 | 張俊 | 《時代財智》首席記者 |
414 | 巴基斯坦 | 朱家磊 | 《華商報》總編輯 |
415 | 老撾 | 吳興華 | 《中華時報》社長 |
416 | 老撾 | 龍攀 | 老撾資訊網總經理 |
417 | 阿聯酋 | 楊威 | 中阿衛視臺長 |
418 | 阿聯酋 | 張濤 | 迪拜鼎星傳媒董事總經理 |
419 | 阿聯酋 | 應震中 | 迪拜中華網創始人 |
420 | 阿聯酋 | 毛一鳴 | 迪拜人傳媒主編 |
421 | 吉爾吉斯斯坦 | 張素蘭 | 德隆電視臺臺長 |
422 | 吉爾吉斯斯坦 | 程勇 | 《絲路新觀察》報副總編輯 |
423 | 吉爾吉斯斯坦 | 喬爾波娜 | 《絲路新觀察報》記者 |
424 | 吉爾吉斯斯坦 | 卡里木 | 《回民報》總經理 |
425 | 吉爾吉斯斯坦 | 拉黑瑪 | 《回族報》網媒責編 |
426 | 哈薩克斯坦 | 汪金生 | 《新觀察報》主編 |
427 | 哈薩克斯坦 | 安胡塞 | 《今日絲路報》主編 |
|
應邀赴京參加國慶70周年活動的美墨邊境城市,美國圣地亞哥市和墨西哥蒂華納市的華人華僑共七位:余健強(圣地亞哥),李京紅(圣地亞哥),邢彬(圣地亞哥),梁權暖(蒂華納),劉可偉(蒂華納),司徒江平(蒂華納),梁活輝(蒂華納)。
部分赴京參加共慶祖國華誕的美國南加州和美墨邊境地區圣地亞哥市和蒂華納市的華人華僑代表(劉可偉提供)
劉可偉(上圖)表示: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收到邀請來到北京參加國慶招待會,觀看閱兵式等一系列隆重的活動而倍感榮幸。衷心祝福祖國蒸蒸日上,繁榮富強!“
國慶招待會視頻
美國圣地亞哥華夏中文學校前任校長,現全美中文學校協會會長的邢彬女士(上圖)應邀赴京參加國慶70周年觀禮活動。
邢彬表示:還清晰記得當祖國35周年國慶的時候,自己和大學的同學們組成的方隊走過天安門廣場時的情景。
《人民網》相關報道如下:
“我們的身體里流淌著華人的血液,我們的生活習俗保留著深刻的中國烙印。無論在海外待得多久,走得多遠,我們與中國永遠是血脈相連。”美籍華人、全美中文學校協會會長邢彬感慨說。
今天,距離2019年10月1日,倒計時2天。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歷史性的歡慶時刻,海內外中華兒女將一同見證新中國70年發展成就,共同慶祝、共襄盛舉。
邢彬:作為華人,來自中國,倍感自豪?
邢彬參觀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
“當我接到參加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的邀請后,真是激動又自豪。回國這幾天已經感受到濃厚的節日氛圍,每一次越洋過海回來,都有不同的感受,而這一次格外具有意義。”邢彬談道。
20世紀80年代,邢彬從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畢業。畢業后,邢彬在香港工作了幾年,而后又赴美國求學。
現在,邢彬住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圣地亞哥市,在那里,華人社團每逢中國節慶日都會聯合舉辦大型慶祝活動,每年的“十一”國慶節更是格外熱鬧。近鄰的洛杉磯華人社團還會舉行升旗儀式。
邢彬說:“我們身為華人,來自中國,倍感自豪。”
目前,邢彬擔任全美中文學校協會會長。全美中文學校協會在推動海外華文教育事業發展方面所做的長期努力和貢獻,得到了各界高度贊揚,她也有更多機會到中國參觀、學習、交流。
邢彬一直致力推動中文進入美國主流教育體系,加強國際教育合作。此次回來的第一站,邢彬就先來到太原,帶領團隊與山西省僑辦簽署友好合作協議。
9月24日,邢彬帶領團隊在太原與山西省僑辦簽署友好合作協議。(受訪者供圖)
邢彬表示,在美國居住的這30年里,自己充分感受到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發展日新月異,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迅速提升。
“中國強大起來,我們海外華人華僑的自信心也大大提高,特別是我們所從事的海外華文教育,越來越火熱。可以說,我個人成長發展的每一步都與中國命脈緊密相連。”邢彬說道。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她送上自己的祝福,希望新中國更加繁榮昌盛,華文教育更廣泛地走進世界各國。
(美國華文網 圣地亞哥華文網綜合編發 USChinesePress.com SanDiegoChinesePress.com)
]]>
參加視頻演唱的有當地中文學校,才藝學校的師生,工商企業家,工程師,藝術家等各方面人士。 他們是(按歌曲順序):韋青,張恩赫,滕翊彪,范可俊,鄭嶸,Alex,Lana,趙燕,努爾,夏米斯亞,白奇平,胡景宇,陳旭紅,安博,楊英,陳老丁,劉興堅及興堅舞蹈學校學員等。
組織錄制和編輯圣地亞哥華人共唱《我和我的祖國》節目的為當地傳媒【一路指北】。
(美國華文網 圣地亞哥華文網編發 USChinesePress.com SanDiegoChinesePress.com)
]]>根據主席令,授予于敏、申紀蘭(女)、孫家棟、李延年、張富清、袁隆平、黃旭華、屠呦呦(女)“共和國勛章”。
授予勞爾·卡斯特羅·魯斯(古巴)、瑪哈扎克里·詩琳通(女,泰國)、薩利姆·艾哈邁德·薩利姆(坦桑尼亞)、加林娜·維尼阿米諾夫娜·庫利科娃(女,俄羅斯)、讓—皮埃爾·拉法蘭(法國)、伊莎白·柯魯克(女,加拿大)“友誼勛章”。
授予葉培建、吳文俊、南仁東(滿族)、顧方舟、程開甲“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授予于漪(女)、衛興華、高銘暄“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授予王蒙、秦怡(女)、郭蘭英(女)“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授予艾熱提·馬木提(維吾爾族)、申亮亮、麥賢得、張超“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授予王文教、王有德(回族)、王啟民、王繼才、布茹瑪汗·毛勒朵(女,柯爾克孜族)、朱彥夫、李保國、都貴瑪(女,蒙古族)、高德榮(獨龍族)“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授予熱地(藏族)“民族團結杰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授予董建華“‘一國兩制’杰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授予李道豫“外交工作杰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授予樊錦詩(女)“文物保護杰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
來源:人民日報網: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9/0918/c1024-31358485.html
]]>美國圣地亞哥華人華僑于當地時間9月14日(周六)晚在帕威演藝中心隆重舉辦2019年迎國慶賀中秋文藝晚會,數十個社團包括圣地亞哥華夏中文學校,育才中文學校,金龍課后等學校的師生,博華民族樂團,興堅舞蹈學校,華人時裝模特隊,以及多個當地華人合唱團、華人舞蹈團的數百名演員同臺獻藝,抒發對祖籍國的熱愛和中秋佳節思鄉之情。
中國駐洛杉磯總領館副總領事代雙明出席并致辭。代副總領事在致辭中贊揚了圣地亞哥華人華僑團結一心,各社團的組織和無私的奉獻,令今次的表演節目豐富多彩和圓滿成功。
文藝晚會由圣地亞哥華人華僑的二十多個團體共同主辦協辦。慶祝活動總召集人是余建強先生,彭應吉先生,張海明先生和張宏躍先生。大會主席李京紅博士在致辭中表示:圣地亞哥華人華僑一年一度的國慶中秋慶祝活動已經有二十年歷史。二十年前,我們慶祝50周年國慶,轉眼二十年過去,今天我們慶祝70周年國慶和中秋。我們籌委會經過多次討論,決定把今年的文藝晚會打造成一臺完全由本地藝術家們表演的高水平的文藝晚會。晚會在六個月前召集準備,獲得了所有華人社團的積極響應,各演出團體積極認真排練節目,晚會的門票很快售罄。
晚會一開始,由興堅舞蹈學校和金龍課后學校傾情奉獻的開場表演【紅旗飄飄】馬上抓住了所有觀眾的視線。緊接著主持人張怡娜女士驚艷亮相。然后是一個又一個精彩的文藝節目,讓人目不暇給,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讓觀眾們沉浸其中,一飽眼福。
最后一個節目是大合唱【大中國】。在優美的旋律中,中國駐洛杉磯總領館副總領事代雙明先生和領事何明先生,以及圣地亞哥僑團代表走上舞臺,與所有的演員和觀眾合唱一曲【歌唱祖國】,把晚會推向高潮。
圣地亞哥博華民樂團的民樂合奏【戰馬奔騰】(錄像:千江月),受到觀眾熱烈的掌聲喝彩。該團所有演奏員都是業余愛好,擔任二胡和小提琴領奏的楊奕君和李凌風是在美國出生長大的華裔學生,配合默契,令人驚嘆。
(美國華文網 圣地亞哥華文網 華文風采編發 攝影錄像:李世平 千江月等 USChinesePress.com SanDiegoChinesePress.com)
]]>
加州新的數據隱私法規對個人和企業意味著什么?
現狀
人們有沒有在 Facebook或 Instagram上閑逛,或者在google上看到某個或一個沙發廣告,它可能涉及到了個人數據?
有針對性的廣告在互聯網上很常見,在互聯網上,人們的行為、偏好和其他類型的數據可以被科技公司收集、存儲或潛在地出售。
圣地亞哥隱私權信息中心(privacy rights clearing house)的律師埃默里·羅恩(emory roane)表示:身份盜竊、數據泄露和互聯網上有針對性的定價行為是居民們提出的諸多擔憂之一。
“我剛收到一封數據泄露信,寫信人說,“這家公司有我的信息。我甚至不知道這件事。現在我的借記卡,社會安全號碼和駕駛執照都在網上了。我該怎么做,怎么得來的信息?” ” 羅恩舉例說。
CCPA簡介
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今年3月份的一項民調顯示,加州90%的選民支持有更多消費者隱私的在線保護措施。
加州州長加文·紐森去年6月批準了《加州消費者隱私法》。美國律師協會表示,這被認為是“美國最嚴格的數據隱私法”。
但是,他認為,這項法案實際上是一項折衷方案很快就被獲得了通過,因此一項更為嚴厲的數據隱私立法將被取消。因此,目前該法案有18項修正案,計劃在本月由州長審議。所以,目前的版本很可能有變化。
但即便如此,一些隱私專家表示,法律也不松懈。根據美國律師協會的規定,根據現行法律,消費者可以要求任何收入超過2500萬美元的企業,購買或出售5萬或5萬以上消費者的個人信息,或從銷售消費者個人信息中獲得50%或50%以上的收入。
消費者可以了解他們的數據是如何使用的,賣給了誰,并要求刪除它。不合規可能導致企業訴訟。
羅恩稱之為一個里程碑式的立法,特別是在消費者可以采取的保護自己的措施方面。
羅恩說:“現在,與其說凍結你的信用,或者采取一些補救措施,使之不至于落空,不如說,你為什么不去那家企業,了解他們掌握的關于你的哪些信息,然后收回控制權。”
企業爭相遵守
這項立法使許多企業都把重點放在使其數據資產井然有序上。但是,Sheppard Mullin公司圣地亞哥律師Justine Phillips表示,這項立法因相當模糊目前仍在立法者努力審議中。
“在CCPA出現之前,這里是一個狂亂的西方世界。菲利普斯說:“我們允許你收集不受監管的數據。實際上只有財務信息、健康信息和某些類型的數據才有規定。現在CCPA對個人信息的定義非常寬泛。”?Phillips說。
她說,現在,企業必須弄清楚哪些數據適用,甚至是否屬于法律范圍。例如,她說,一個商業合作伙伴,僅僅是向一個更大的技術公司提供軟件支持,可能會受制于CCPA。那是因為他們可能有權訪問數據。
她說,小型企業要遵守這一規定可能不容易。
菲利普斯說:“這將是一種涓滴效應,優先權將下推給那些可能沒有足夠規模證明需要大量投入資源的組織。”
菲利普斯說,這項法律也適用于加州以外接收加州居民數據的公司。
她說,圣地亞哥是一個主要科技產業的發源地。
“圣地亞哥的公司將很快感到CCPA。如果他們沒有直接的收入或消費者數據來自CCPA,他們很可能會收到商業伙伴的來信。
她還說,圣地亞哥有許多促進科技公司商業利益的團體,也有支持消費者隱私利益的團體。
但是,消費者會使用它嗎?
羅恩承認,消費者可能對使用這項法律持謹慎態度。這是因為這可能意味著失去對一些只有在提供個人數據的情況下才能工作的在線服務的訪問,比如社交媒體網站。
“現在說消費者不會對它感興趣還為時過早。會是大多數人嗎?當然不是。”?羅恩說。
“但是,我們知道,對于很多不使用Facebook或擁有Facebook的人來說,Facebook仍然有很多關于他們的信息,”?他說。我個人迫不及待地要求Facebook刪除我的所有信息。”
他還說,消費者可以利用這項立法在廣泛的網站上行使自己的隱私權,而不僅僅是那些受歡迎的網站。他還說,一些特別易受傷害的人,在網上受到有針對性的做法,可能急于追求他們在這項法律下的權利。
他提到了加州和圣地亞哥的拉丁裔人口,這些人可能會成為移民局在線征集信息的目標。
羅恩說:“如果你身處一個擁有這些技術的社區,你很可能不想被包括在這些數據庫中。
菲利普斯說,她也肯定加州的許多消費者會使用這項法律。
菲利普斯說:“我認為加州人很活躍,對他們的隱私權有著深刻而堅定的信念。”?她說,該州是20世紀70年代最早頒布憲法規定的隱私權的州之一。
她還說,這項法律可能會成為其他正在考慮類似在線隱私法規的州的一個典范。
更多相關信息請瀏覽網站:http://www.privacydatabreach.com
(美國華文網圣地亞哥華文網編發USChinesePress.com ?San DiegoChinesePress.com)
]]>
一個由華裔科學家為主組成的加大圣地亞哥分校(UCSD)的研究小組發現了鋰金屬電池失效的根本原因 – 鋰金屬沉積物在放電過程中從陽極表面脫落,并被困為“死的”或不活動的鋰,電池不能長時間工作。
這一發現已于近日在《自然》雜志上發表,它挑戰了傳統的觀點,即鋰金屬電池由于鋰陽極和電解質之間一層叫做固體電解質界面(SEI)層的增長而失效。研究人員通過開發一種技術來測量陽極上的非活性鋰元素的數量,這是電池研究領域的第一項技術,并研究其微觀和納米結構。
這一發現可能為將可充電鋰金屬電池從實驗室推向市場鋪平道路。
第一作者、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博士方程程說:“通過找出鋰金屬電池失效的主要潛在原因,我們可以合理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新策略。”“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商業上可行的鋰金屬電池。”
鋰金屬電池具有由鋰金屬制成的陽極,是下一代電池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承諾,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將是現在鋰離子電池的兩倍(通常由石墨制成的陽極),因此它們的壽命更長,重量也更小。這可能使電動汽車的行駛里程增加一倍。
但是鋰金屬電池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庫侖效率低,這意味著它們在停止工作之前經歷了有限的周期。這是因為隨著電池的循環,其活性鋰和電解質的儲存會耗盡。
電池研究人員長期以來一直懷疑這是由于陽極和電解液之間的固體電解質界面(SEI)層的增長造成的。但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納米工程系教授 Y.Shirley 孟解釋說,盡管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各種方法來控制和穩定SEI層,但他們仍然沒有完全解決鋰金屬電池的問題。
“電池仍然會失效,因為這些電池中形成了大量的非活性鋰。所以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被忽視了。” 孟說。
孟、方和他們的同事發現,罪魁禍首是鋰金屬沉積物,當電池放電時,鋰金屬沉積物從陽極上脫落,然后被困在SEI層中。在那里,它們失去了與陽極的電氣連接,變成了不活動的鋰離子,不能再通過電池循環。這種情況的鋰在很大程度上是降低電池庫侖效率的原因。
(美國華文網 圣地牙哥華文網編發 USChinesePress.com SanDiegoChinesePress.com)
]]>座談會由兩江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張國智主持,首先播放了兩江新區宣傳片。
中國新聞社副社長、【中國新聞周刊】社長夏春平介紹了組織“行走中國2019海外華文媒體重慶行-聚焦智博會”聯合參訪活動的背景。
兩江新區宣傳部長張黎介紹兩江新區整體情況及智能制造,智慧兩江及三大創新平臺發展情況。
騰訊、豬八戒網、譽存科技分別介紹企業大數據智能化發展情況。
附張黎部長在“重慶行·聚焦智博會聯合參訪活動”上所作兩江新區的發展情況介紹:
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媒體朋友:
盛夏的重慶城,火熱的智博會,在這個美好的節點,由全球21家華文媒體及中新社組成的“記者天團”歡聚一堂,與我們共享智慧生活、共談創新發展。海外華文媒體重慶行是重慶對外宣傳的品牌活動,每年兩江新區都是活動中的一個“大站”。“久久不見久久見,久久見過還想見”,時隔一年又與各位新老朋友見面,感到十分親切、十分高興。
下面,按照會議安排,我把兩江新區的基本情況向大家作個介紹。
兩江新區因改革而生、因開放而興,新區成立以來,堅持走內陸改革開放、創新驅動智慧發展道路,區域影響力、輻射力逐步增大。
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兩江新區的定位和功能。
區域發展定位至關重要,定位決定地位,決定區域發展的高度。重慶兩江新區于2010年6月18日掛牌成立,是繼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之后,我國第三個、內陸第一個國家級開發開放新區。新區位于重慶主城區長江以北、嘉陵江以東,包括江北區、渝北區、北碚區三個行政區部分區域,面積1200平方公里,可開發面積550平方公里,已建成區面積2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65萬人。國務院賦予兩江新區“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先行區,內陸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長江上游地區的金融中心和創新中心,內陸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科學發展的示范窗口”的戰略定位。
目前,兩江新區正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認真貫徹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營造良好政治生態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陳敏爾書記提出的兩江新區要自覺對標世界頂尖水平,強化“領跑”西部開放開發的擔當,“打頭陣、作先鋒”、當“排頭兵”,努力成為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和重慶發揮“三個作用”的先行區示范區的要求,肩挑重擔、迎難而上,努力開創兩江新區各項事業發展新局面,更好地把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全面落實在兩江新區大地上。
說完功能定位,我們再來看兩江新區目前總體發展情況。
2018年,兩江新區全域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933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達到416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社零總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分別達到1992億元、1220億元、338億元,經濟總量在19個國家級新區中排名第4位。主要經濟指標在重慶市占比呈現“一二三四五六”的格局,即:以不到重慶市1.5%的面積貢獻了近15%的經濟總量、20 %以上的規上工業產值、近30%的實際利用外資總額、近40%的進出口總額、50%以上的世界500強企業、60%以上的汽車產量。今年上半年,兩江新區直管區GDP同比增長3.4%,固定資產投資、社零總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分別增長22.8%、9.6%、2.0%。招商引資額達1038億元,技改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超60%,數字經濟增加值增長30%,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產業和智能網聯汽車、智能硬件產業和軟件服務分別增長8倍、2倍、1倍,高質量發展上行態勢良好。
經過9年多的努力,兩江新區目前已著力打造形成了汽車、智能、高端裝備、生物醫藥四大產業集群,先進制造業基礎堅實。
一是汽車產業,集聚了長安、長安福特、北京現代、上汽通用五菱、力帆汽車、小康汽車、上汽依維柯紅巖等7家整車企業以及200余家核心零部件企業和兩個汽車工程研究院、一個新能源汽車研究中心,形成370萬輛整車、100萬臺變速器、450萬臺發動機產能,產能規模近5000億元,2018年實現產值1758億元,成為全國最大的整車制造基地。
二是智能產業,大家可能都知道,全球每三臺筆電就由1臺Made in Chin,這里面有一半來自兩江新區。如今,我們正從傳統筆電基地加緊向“芯屏器核網”全產業鏈升級,積極帶動汽車電子、智能家電、液晶顯示器、筆電、智能手機等快速發展,2018年實現產值1568億元。重點發展集成電路、平板顯示、智能終端以及汽車電子四大板塊,以旭碩、仁寶、緯創、翊寶等為代表的筆電產業年產量超過2100萬臺,以海爾、格力等為代表的信息家電產業形成500 億元產業規模,以京東方、萊寶、康寧等為代表的平板顯示產業形成500億元產業集群,以奧特斯、超硅半導體等為代表的高端電子材料產業具備近500億元產業規模,逐步聚集了以恩智浦、萬國半導體等為代表的集成電路企業和以大陸集團、日本電裝等為代表的汽車電子企業。
三是高端裝備產業,注重傳統裝備產業調整升級和戰略性新興裝備產業引進培育雙輪驅動,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已形成“5+4”產業發展體系。以中船重工海裝風電、泰山電纜等為龍頭的電力裝備,以上汽菲亞特紅巖、嘉陵本田、康明斯等為核心的動力裝備,以中車長客為龍頭的軌道交通裝備,以四聯、華渝、前衛等為依托的儀器儀表,以中電遠達、康達、耐德三井等為龍頭的環保裝備5大研發生產體系已形成規模。以發那科、川崎、長安徠斯、ABB、華數為代表的機器人智能裝備,以航天科技低軌衛星、零壹火箭、航空鈦合金等為代表的航空航天,以麻省理工、上海數造等為龍頭的3D打印,以鋁合金輕量化、石墨烯等為重點的新材料4大戰略性新興裝備產業全面啟動。
四是生物醫藥產業,已形成以高端制劑生產研發、數字化醫療器械及設備、健康醫療服務為主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北大醫藥、藥友制藥、華邦制藥、華森制藥、康刻爾制藥等企業擁有各類劑型生產、代工能力;海扶超聲、金山內窺鏡、山外山血透儀、永仁心輔助人工心臟等醫療器械產品國內外技術領先,醫藥上市公司6家、占據重慶市半壁江山。
此外,新區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兩江著力聚焦新型金融、國際物流、服務貿易、跨境商務、商業會展、健康醫療、文創旅游等戰略性新興服務業,去年現代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811億元。金融業增加值占GDP的18%,存貸款余額突破2萬億元大關、較成立之初翻了兩番多,入駐金融機構近千家、占重慶市60%。現代物流業加快發展,形成了公鐵水空多式聯運物流體系,營收達520億元。總部經濟加快發展,漫咖啡、中鋼再生資源等一批企業全國總部以及阿里、騰訊等大企業功能性區域性總部入駐(花唄、借唄全國總部)。會展業加快發展,成功舉辦首屆智博會以及歷次西洽會、重慶國創會等重要會議會展活動,2018年展會收入達2.65億元、參觀參會人員達360萬人次。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加快融合,依托瀚云科技等企業搭建一批工業互聯網平臺,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收達350億元。
“開放”是兩江最大的特質。經過我們不斷擴大開放、深化開放,多維開放格局已基本形成。
開放大口岸持續拓展。重慶自貿區70%面積和中新互聯互通項目核心區在新區布局,自貿區兩江片區累計復制推廣承接全國、全市改革試點任務307項,中新互聯互通示范項目累計簽約項目49個、金額118億美元;兩路寸灘綜合保稅港區聚集了4個國家指定進口口岸、15個“一帶一路”國家館(最近我們又新增加了一個德國館,正在裝修。捷克館也正在洽談),整體發展水平位居全國保稅港區前三位,兩江保稅體驗中心也是全國保稅港中唯一的4A級景區,兩江新區對外開放口岸功能日益凸顯。
開放大樞紐大通道聯動發展。打造果園港、寸灘港、空港、火車北站等重要樞紐,果園港建成長江內河航運最大港口,江北國際機場位列全國前十大機場。構建起“水陸空”一體,聯通四方、通江達海的大通道,國際(地區)航線達到84條,通航17個國家40個城市。
開放大環境不斷優化。重慶兩江國際合作中心建成投用,中新、中德、中瑞、中意、中日、中韓、中以7家國際合作產業園加快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等試點試驗深入推進,行政審批時間較法定時限提速80%以上。此外,作為開放配套的城市建設品質同步提升。
此外,作為開放配套的城市建設品質同步提升。
新區九年完成征地30余萬畝,建成一大批事關新區長遠發展的基礎性工程。堅持綠色新區開發理念,建成公園96個、總面積34326畝,綠化覆蓋率54.6%、人均公園綠地面積27.54平方米,基本實現“開門見綠、8分鐘入園”的山水新城。同時緊扣高品質生活需要,形成了“國際學校+國際醫院+國際社區”格局,美國AI中學、英國哈羅公學、國際耀中、新加坡萊佛士醫院、金山醫院、棕櫚泉國際社區等布局兩江,洋展購、宜家奧特萊斯、金山意庫商圈等一批新的商業中心加快崛起,歡樂谷、際華園、非遺園等一批文旅項目投用,重慶十大商圈大兩江占了三個。
“創新”是兩江永恒的命題,新區一刻也不曾放慢“創新”的腳步,堅持以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
目前,兩江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和首批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建設穩步推進,集聚國家級創新基地6個、市級以上研發平臺234家、高新技術企業325家、“新三板”掛牌企業40家(占重慶市1/3),高技術制造業產值達1211億元、占工業產值43%,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3件,R&D占GDP比重達3.6%。兩江數字經濟產業園、禮嘉智慧體驗園、兩江協同創新區三大創新平臺正在持續釋放影響力。
兩江數字經濟產業園規劃50平方公里,累計建成產業樓宇1400萬平方米、孵化器15萬平方米,集聚了包括云從科技、豬八戒2家獨角獸企業和博拉網絡、軟通動力、海云數據一批高科技企業在內的數字經濟企業3655家,數字經濟規模達541億元;2018年阿里、騰訊、紫光等58個重大項目落地,吸引投資超529億元,新增企業855家。
禮嘉智慧體驗園規劃10平方公里,其中2平方公里先行區建設全面啟動,一期工程陵江次元區和云尚花林區于8月21日開園并對外試運營,以25個體驗場景、50個體驗項目,全面探索智慧生活,用科技重塑城市未來。
兩江協同創新區規劃10平方公里,計劃聚集高校及科創機構20家以上、集聚科技創新人才1萬人以上、省部級以上研發平臺及團隊100個。目前,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推進,同濟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10余個項目已落地。
今天我們現場還來了新區大數據智能化發展的代表性企業相關情況他們還將繼續給大家介紹,我就不再贅述。相信大家在今天的采訪活動中,定能夠切身感受新區的“國際范”“黑科技”,體驗萬物智聯的未來生活,也希望大家能夠多多關注兩江新區,多宣傳、多報道,幫助我們把兩江的聲音傳遞向世界!
謝謝大家!
]]>
目前,加利福尼亞、科羅拉多、康涅狄格、特拉華、新澤西、新墨西哥、紐約、俄勒岡、羅德島、佛蒙特和華盛頓以及哥倫比亞特區等11個州要求對所有槍支的銷售和轉讓進行背景調查。內華達州將在明年一月份加入這個名單。
紅旗法(Red Flag Law)
一些州的紅旗法(Red Flag Law) 允許當局沒收不穩定人群的武器。
槍支管制倡導者說,這樣的法律可以拯救生命,因為在大規模槍擊之前經常有警告標志。但槍支權利倡導者認為,這種法律可以導致人群更大仇恨,也違反正當程序。
但該法律對這三名槍手獲得武器的能力無影響,因為德克薩斯州和俄亥俄州沒有紅旗法,而且加利福尼亞州的持槍歹徒似乎也沒有表現出可能導致沒收槍支的行為。
在17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紅旗法被載入法律文書。
三個槍擊案回顧
在為期七天的時間里,持槍歹徒在三次大規模槍擊中殺害了33人,這突出了現行法律禁止槍支遠離危險人群的難度。
歹徒所持武器都是一種高功率步槍,裝有彈匣,槍手可以每分鐘發射幾十發子彈。
在每一個案例中,似乎沒有任何現行法律可以阻止槍手獲得他們的槍支,而且這三人都是合法購買的。
盡管如此,關于在美國買槍是否太容易,特別是像槍擊中使用的那種半自動步槍,大規模屠殺的爭論又重新開始了。
加利福尼亞州吉爾羅伊(GILROY, CA)
19歲的槍手桑蒂諾·威廉·萊根(Santino William Legan ,上圖) 在上月28號周日傍晚在吉爾羅伊的大蒜節上槍殺致死三人后自殺。他使用了被當局稱之為AK-47的變種槍,但當局沒有詳細描述它有什么樣的特征。槍手是從內華達州的一家槍械店買的,買槍時他是那里的居民。當局說這是在該州合法獲得的,在該州任何18歲及以上的人都可以購買步槍。
然而,AK-47變種槍不能在加利福尼亞州合法購買,因為加州禁止使用各種長槍,并將其歸類為攻擊性武器。根據今年1月1日生效的加州法律,21歲以下的居民被禁止購買步槍或獵槍,除非他們是在軍事或執法部門從事。
德克薩斯州埃爾帕索(El Paso,Texas)
當局說,上周末在當地一家沃爾瑪槍擊中打死22人的持槍歹徒攜帶了一支AK風格的槍支和一個大容量彈匣。
El?Paso 槍手,21歲的 Patrick Crusius
AK-47是二戰后幾年在當時的蘇聯發展起來的。AK是Avtomat Kalashnikova的縮寫,由俄羅斯將軍和武器設計師Mikhail Kalashnikov設計。它往往有一個木制的彈庫和一個長而彎曲可拆卸的彈匣。
俄亥俄州代頓(DAYTON, OHIO)
持槍歹徒用了一支AR15平臺步槍和一個100發的圓鼓彈匣,不到三秒打死9人。后槍手被警方擊斃。
槍手,24歲男子貝茨(Conner Betts)
AR代表的是最初的生產商Armalite的來福槍,但現在的武器樣式是由幾家槍械公司生產的,被認為是美國最流行的現代運動型來福槍。根據聯邦攻擊性武器禁令,他們被禁止了十年,但是現有的擁有者被允許將這些槍支存放在他們的藏品中;自從禁令在2004年到期后,這些武器才變得越來越受歡迎和臭名昭著,槍支管制倡導者譴責他們在大規模槍擊中的使用。
據美射擊運動基金會報道,自20世紀60年代首次向公眾開放以來,估計有超過800萬架AR式槍支被出售,其中約一半是由現任或前任的軍人或執法人員擁有。
美國與其他地區在槍支暴力死亡方面的對比
盡管絕大多數的大規模槍擊都是用手槍進行的,但近年來一些最引人注目、最致命的大規模槍擊案涉及AR平臺長槍,尤其是拉斯維加斯、紐敦和帕克蘭的槍手。
鼓彈匣在大多數州都是合法的,大約100美元就可以買到。顧名思義,子彈被儲存在一個圓柱形彈匣中,可以緊湊地儲存幾十發子彈。雖然它允許大量的子彈進入火器的槍管,但攜帶鼓彈匣的使火器更重。
背景檢查
所有的槍手在購買槍支前似乎都經過了背景調查。
根據聯邦法律,被判犯有家庭暴力和其他嚴重罪行的人、吸毒者或因騷擾或跟蹤而受到限制令約束的人是被禁止持有槍支的人。
盡管三名年輕人周圍有許多警告標志,但在背景調查中,他們過去的任何事情都不會被發現,也不會阻止他們購買或持有槍支。
有關當局說,代頓的槍手在網上購買了這把槍,并將這把槍交給俄亥俄州的一家聯邦授權經銷商;這種銷售需要經過背景調查。
據報道,幾年前,他因涉嫌威脅而被停學。但顯然,無論是在少年法庭還是在成人法庭,他從未被指控犯有刑事罪,而且似乎也從未被非自愿地犯過罪,而此兩罪是兩種剝奪某人購買槍支權利的根據。
槍支管制倡導者長期以來一直在尋求全國性的普遍背景調查,這要求對幾乎所有的槍支銷售進行背景調查,包括家庭成員之間和槍支展上的私人銷售。
題圖為槍殺案后的現場。
(美國華文網 圣地亞哥華文網編發 未名供稿 USChinesePress.com ?San Diego ChinesePress.com)
]]>全美各地動漫展很多,其中有不少都號稱自己規模最大,其實來講卻沒有一個可以與本地的國際動漫展(Comic Con)的規模相比。原因是圣地亞哥的動漫展參與者不僅有更多數量粉絲和商家,還被好萊塢大電影公司、電視臺所看好,每年爭取來此展示他們的最新作品。每年到場的好萊塢大明星和電影人不計其數,在“明星”魅力召喚下,參與的粉絲超過數十萬人次。
今年參與的熱門電視劇將有:
1、“新世紀福爾摩斯”(Sherlock),9日(周四)下午3時45分,Ballroom 20。 今年圣誕節要播出的“圣誕特輯”片段很可能會曝光,主演班尼迪克康柏貝奇(Benedict Cumberbatch)與馬丁佛里曼(Martin Freeman)有望出席。
2、“陰尸路”(The Walking Dead),10日(周五)中午12時,Hall H。 除了與主演的互動,還會播放第六季全新預告。
3、“權利游戲”(Game of Thrones),10日下午2時30分,Hall H。 對于本季主角各種離奇死去而耿耿于懷的觀眾,也許可從主創那里得到新一季的消息。
4、“神盾局特工”(Agents of S.H.I.E.L.D.)和“卡特探員”(Agent Cart),10日下午3時,Ballroom 20。 雖然漫威這次沒有電影帶到SDCC,但根據其漫畫改編的電視劇依然亮相。
5、“雙面人魔”(Hannibal),11日(周六)下午5時,Ballroom 20。NBC已宣布取消此劇,第四季是最后一季,也是劇組最后一次宣傳。
6、“女超人”(Supergirl),11日晚8時, Hall H。 這是DC漫畫小螢幕上金秋最新劇集,主角是超人的表妹、依然是高中美女的“女超人”,預告片受到很多粉絲正面評價。漫展上首映前兩集,讓觀眾先過癮。WB 電視網的超級英雄劇集“綠光戰警”(Green Lantern)、“閃電俠”(The Flash)也將一同亮相。
圣地牙哥國際動漫展規模日漸龐大,每年為圣市帶來逾100萬元稅收,更造福了會展中心附近的商家。吸引了洛杉磯市、長堤市及圣塔安那市紛紛加入競爭舉辦動漫展。圣地亞哥日前已經爭取到場地續約至2020 年。
有關售票信息請查詢:http://www.comic-con.org
(美國華文網 圣地亞哥華文網 華文風采綜合報道 Fei Lu, Lei Xu,Naiyin Tan,Ranxin Shi ART/PHOTO USChinesePress.com SanDiegoChinesePress.com)
]]>圣地亞哥是加利福尼亞州的第二大城市,也是美國的第七大城市,位于該州南端的圣地亞哥灣畔,南距墨西哥邊境20公里,市區面積829平方公里,人口130萬;大都市區包括附近各海灘和高地等,面積11020平方公里;有18個小的城市,總人口超過280萬人。 圣地亞哥的老城 Old Town,不僅是圣地亞哥的發源地,同樣也是個充滿墨西哥風情的小鎮,作為西班牙在加州的第一個殖民地區,老城保留著十九世紀的古樸建筑和生活風貌。
圣地亞哥終年陽光充足,氣候溫和宜人,為美國西海岸主要旅游、療養地,動物品種繁多、名聞世界的圣地亞哥動物園(San Diego Zoo),圣地亞哥野生動物園(SanDiego Wild Animal Park), 海洋世界(San Diego SeaWorld).,巴博亞公園(Balboa Park)和以及有各種水上運動設施的Mission Bay公園等,著名的Palomar天文臺位于東北城郊。
集中了美術館,展覽館,博物館,劇場,花園等于一園的巴博雅公園
要說紐約是全美最多博物館,展覽館,圖書館的一個城市的話,那么圣地亞哥市中心附近的巴博雅公園(Balboa Park)則是全美最多集美術館、展覽館,博物館、劇場、花園、動物園、展覽館于一體的公園。該公園是以西班牙探險家Vasco Nú?ez de Balboa的名字命名的,他是第一個穿過巴拿馬地峽,從“新大陸”到達太平洋的歐洲人。說是公園,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大的博物館群,還包括劇場,花園,和圣地亞哥動物園。公園內很多建筑屬于西班牙殖民復興風格,蘊含了西班牙和拉丁美洲建筑裝飾的元素,幾十座教堂般大小的建筑氣勢磅礴,雕塑精美。延著長長的回廊,觸摸老式的建筑,些許感受到了西班牙文化的痕跡。1835年墨西哥政府選定了這個地方,打算建造公園,但是由于美國和墨西哥之間的戰爭,直到 1845年美國占領圣地亞哥,才真正開始建造,而公園之所以是現在這個風格,歸功于1915年為了慶祝巴拿馬運河的建成,在公園中舉行的巴拿馬 — 加利福尼亞博覽會。Centro Cultural de la Raza、攝影博物館、歷史博物館、藝術博物館、自然歷史博物館,等等,即使不是博物館迷,受到這些建筑的熏陶,也要在這里流連忘返。
市中心一帶擁有著名的約兩萬多平方面積的圣地亞哥會展中心,常年供舉辦國際動漫大展等大大小小的展覽和會議,市中心內的瓦斯燈區,Seaport 村,百老匯老街,Old Town 古跡等等,加上與市中心對望的科羅拉多島等眾多美景,因此,市中心區域內大大小小的酒店,商業辦公建筑拔地而起,餐飲等配套服務行業接踵而至。
高級酒店比比皆是
汽車旅館不甘示弱
不遠處的漁港和軍港
(美國華文網 圣地亞哥華文網 華文風采編發 USChinesePress.com San DiegoChinesePress.com)
]]>
圖為許偉在去年的動漫展上演講(圣地亞哥華文網圖)
畢業于復旦大學數學系和浙江大學計算機系圖形學專業的許偉博士將于20日(周六)登臺作主題是“如何用科學快速學習美術繪畫”的藝術演講。這是繼許偉2012年后連續第八年在這個全球最大型的流行文化盛典作公開講座。許偉發明的一種用科學繪畫([+SM] Art)的方法,讓無數學子領悟到運用科學原理繪畫的簡單,精確,和易學化,曾多次被動漫流行的日本和韓國媒體報道,贊他為:“現代繪畫家,動漫復興科學家。”
動漫迷們期待著在《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和《蜘蛛俠:英雄遠征》后,MCU的第四階段會怎樣發展而吊足了胃口,而同屬于第四階段的《黑寡婦》有可能放出讓人期待了許多年的首支預告片。畢竟是各路超級英雄電影宣傳的重點,今年連漫威的總裁等大咖都會親自到場,同時將有不少超級英雄演員將出其不意在影迷們面前亮相。
派拉蒙的新《終結者:黑暗命運》,會作為為數不多的大片兒出現在今年的漫展上,施瓦辛格本人也將亮相!
而在小屏方面,HBO在缺席一年后,今年也回歸了SDCC,在小熒幕上,他們是表現最為出色的,將攜《西部世界》和《黑暗物質》亮相,還將最后一次帶來《權力的游戲》劇組與粉絲們見面。
Netflix也將帶來“大超”亨利·卡維爾主演的游戲改編美劇《巫師》,AMC的《行尸走肉》與CBS的《星際迷航:發現號》常規回歸,而今年CW的《蝙蝠女俠》和華納電視的《潘尼沃斯》,則將在SDCC上舉辦全球首映。
圖為湯姆·克魯斯于2019年7月18日出其不意地出現在圣地亞哥動漫展H-Hall大影劇院,與座無虛席的八千動漫影迷熱烈討論他主演的大作?[壯志凌云](Top Gun: Maverick,Photo by Kevin Writer)。
圣地亞哥漫畫展,圣地亞哥動漫影片展,著稱圣地亞哥國際動漫節(San Diego Comic-Con Inter national),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年度流行文化活動之一,至今已舉辦了50年,今屆開幕后將持續到7月22日閉幕。
(美國華文網 圣地亞哥華文網 華文風采編發 USChinesePress.com SanDiegoChinesePress.com)
]]>
2018松竹梅野餐會大合照
隨著新的校友會的不斷加盟,2019松竹梅野餐會將會有更多的人參加。為更好的組織松竹梅2019松竹梅野餐會,聯盟執委會組織的松竹梅組委會在7月13日(星期六)召開了第一次籌備會會議,有近46所高校在南加的校友會派代表參加。
2019松竹梅野餐會籌備會合影照片
按照慣例,松竹梅野餐會由聯盟校友會輪流承辦。2019年的松竹梅野餐會繼續由南加州中華高校校友會聯盟主辦,由北京大學南加州校友會、中山大學南加州校友會、大連理工大學南加州校友會承辦,將于10月13日(周日)在South El Monte市的Whittier Narrows Recreation 公園舉行。
在本次籌備會上,聯盟會長,2019松竹梅野餐會主席,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洛杉磯校友會會長邱少懷作了籌備動員講話并公布了本次野餐會的組委成員名單和贊助計劃書。2019松竹梅野餐會執行主席,北京大學南加州校友會會長徐蕾給大家講解了各個項目組分工和人員安排。聯盟秘書長,2019松竹梅野餐會副主席,大連理工大學南加州校友會會長徐增斌介紹了活動當天的流程設計。會上各校友會代表發言踴躍,提出了很多寶貴的建議。籌備會決定將在8月25日召開第二次的籌備會暨新聞發布會。
邱少懷表示,松竹梅野餐會有著18年的歷史,由清華、北大、交大三校校友會創立,聯盟創立后各界領導班子在各校友會的積極支持下,把這個傳統大型戶外野餐會辦得越來越好,每年都有一些創新內容,今年的創新內容包括歌詠比賽,各校圖文宣傳比賽以及紅絲帶單身聯誼等活動,為的是充分體現聯盟加強各校聯誼,服務廣大校友的宗旨。相信今年來參加的校友人數將達到一個新高。
中華高校校友會聯盟是一個跨兩岸三地的多所高校校友會合作的平臺式非盈利機構,聯盟成立的目的就是團結南加州華人校友的力量做更多利于華人社區福祉、提高華人對社區的貢獻和影響力的活動,促進中美關系的良好發展,力求讓參與其中的校友會能感到幫助和驕傲,同時得以發展壯大。截止 2019 年中,聯盟成員達到 56個。聯盟歡迎更多校友會加入。請聯系李部長微信號:Allahrita
籌備會還公布了贊助計劃的詳情鏈接,希望得到熱心企業的支持:https://static.wixstatic.com/ugd/c7e8f8_860c1f756ae743089b00fab839bcb357.pdf
附:2019年松竹梅野餐會組織委員會成員名單
活動時間:2019年10月13日
主席:邱少懷
執行主席:徐蕾
副主席:徐增斌,孫軍,吳曉山,張鳴
委員:劉玉發,王愛萍,張柏苓,范若松,鐘曉明,何盈,陳泳,張健,朱濱,趙國慶,吳雨佳,王劍云,鄭亞蘭,徐和生,袁東紅,曾潔,李蘭,宋武紅,曲哲,陳默,丁凌,王冬午,李陽,張莉,吳英睿,陳熙,范靚,王春媛,胡慶,張奇志, 陳坤
承辦校友會:
北京大學南加州校友會
大連理工大學南加州校友會
中山大學南加州校友會
南加州中華高校校友會聯盟理事會
(美國華文網 華文風采編發 USChinesePress.com SanDiegoChinesePress.com)
]]>海港大道(Harbor Ave)目前是圣地亞哥城市和機場之間的主要連接點。
機場管理局繼續與城市、MTS、圣地亞哥政府協會、圣地亞哥港、Caltrans和北縣過境區合作,起草潛在的過境連接。根據機場管理局的說法,可以增加沿街道的地鐵快速公共汽車和無軌電車線路,以減少港口道路的擁堵?。
機場管理局董事會主席波林(April Boling)說:“本協議確保機場管理局有能力與其他區域機構有效合作,改善通過運輸和過境項目進入機場的通道。”
上圖為圣地亞哥現在的城軌電車海濱地區的站停路線,離圣地亞哥國際機場遠著呢。
航空公司同意幫助支付到機場的交通費,包括可能的電車線路。
(美國華文網 圣地亞哥華文網 華文風采編發 USCChinesePress.com SanDiegoChinesePress.com)
]]>